【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密山市所辖乡镇名称的由来


[日期:2014-02-23]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3479次

【密山镇】
       密山镇,原名“二道岗”,中华民国时期,此地属密山县管辖的一个居民点,只有4户人家,称为“四人班”。东北沦陷后,伪满洲国大同三年(1934年)划为连珠山保二道岗甲。同年5月,修筑林密线铁路,在二道岗设站,周围城乡人口逐渐流入。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6年)7月1日,林密铁路竣工后,人口剧增,形成集镇,称“新密山”。伪满洲国康德九年(1942年)伪满东安省成立时,在此建东安市、东安省公署、东安市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共东安地委、东安地区专员公署设在此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地委、专属撤销,密山县政府由知一迁入。1950年9月,改为第一区。1958年正式建立密山镇人民公社。镇名由县名而得。1980年5月,恢复密山镇名称。

【连珠山镇】
       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于蜂蜜山设招垦局以后,这里称为东八方。日寇入侵以后,在此建立军火仓库,称西大营。解放后,在此建立东北酿造公司,后划归五机部领导,称四七五厂,对外称龙江合成厂。随着工厂的发展,厂区不断扩大,先后成立工建村、工建乡,1957年9月,将工建乡改设连珠山镇。以境内一山名连珠山命名。翌年8月,并入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3月,从东方红公社划出,设置连珠山镇公社。1980年5月,复称连珠山镇。

【知一镇】
       知一镇,原称“局子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为纪念已故柳知一县长,更名为“知一”。

       清末,放荒招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吉林将军长顺奏请清政府设蜂蜜山招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派三品顶戴吴瞻菁总理办蜂蜜山荒务,设总局于晾台山(今穆棱市伊林镇),设分局二所,一所在蜂蜜山凤绵镇(今知一镇),另一所在呢吗口(今虎林市)。“庚子之变,垦户逃亡,局亦撤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复设招垦分局。蜂蜜山招垦局由晾台山迁至凤绵镇,建设土垡垒筑土房5间,周边以柞木围成院墙,作为局办理荒务场所(知一中学院内),故知一镇曾有“局子街”之称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设置密山府,驻招垦局址。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二年(1913年)“改府为县”,成为密山县城。东北沦陷后,初为密山保,后设密山街。“新密山”(今密山镇)形成城镇后,亦称此地为“老密山”。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密山县城关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密山县政府迁到东安街(今密山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原城关区改为知一区。1950年9月,改为第二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知一乡和同心乡。1958年8月,将同心乡并人成立知一人民公社。1962年4月,将东部地区划出,成立柳毛公社。1984年4月,撤销知一公社,设置知一镇。

【黑台镇】
       黑台镇驻地,原名王家烧锅。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王兆桐于此开设烧锅,故称“王家烧锅”,隶属密山县管辖。民国十二年(1923年)称盔山镇。东北沦陷后,伪满洲国大同二年(1933年)林密铁路修建到这里,建了一座炮台式火车站,因这座“炮台”朝向中苏边界上的老黑背山,故取名“黑台站”。伪满洲国大同三年(1934年)始设王家烧锅保,后改设黑台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翌年9月,设置黑台区。1950年9月,改为第十一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黑台、太平、勤农等乡。1957年8月,将勤农乡并入太平乡。1958年8月,成立黑台人民公社。1962年4月,划分为黑台、太平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黑台公社改为黑台镇。

【裴德镇】
       裴德镇,因濒裴德河得名。清末,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立乡制,称裴德乡。日伪时期这里曾驻有日本关东军、步兵、骑兵部队,曾被划为禁区。伪满洲国康德五年(1938年)日本国移民建立了日本开拓团,禁止中国人迁入垦荒。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设置裴德区。1950年9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裴德、兴凯、民政。1957年8月,将民政、爱林乡并人富源乡;兴利乡并人裴德乡。1958年8月,成立裴德人民公社。同年12月,将原裴德乡并入农大试验农场;兴凯、兴利乡并入八五一一农场;富源、民政乡并人八五五农场,皆划归虎林县管辖。1962年“场社分开”,成立裴德区,1963年1月划回密山县,恢复裴德公社。1984年4月,将裴德公社改设裴德镇。

【兴凯镇】
       兴凯政区内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尚无村屯,至解放前只有兴凯村,西大林子和木材部(今东发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成立兴凯、东发、结合三个村政府,分属密山县裴德区、虎林县杨岗区管辖,1958年并入八五一一农场。1962年场社分家,建立人民公社,据兴凯湖名而称为兴凯公社。1984年改为兴凯镇。

【连珠山乡】
       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连珠山保,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6年)建连珠山村,后期隶属信浓村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翌年9月,设置连珠山区。1950年9月,改为第十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东方红等乡。1958年8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翌年3月,划出部分区域,设置连珠山镇公社。1961年将东方红公社更名为连珠山公社。据境内一山名而称连珠山公社。1984年4月,改为连珠山乡。

【双胜乡】
       双胜乡原为密山镇、和平公社管辖。1961年9月,从和平公社划出永胜、新农、和平、新鲜等10个生产大队和从密山镇划出的牧副、双胜两个生产大队合并,建立双胜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双胜乡。

【和平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隶属东安区管辖,翌年增设东兴区,1950年9月改为第十三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和平、新农、新建、三人班、红旗5个乡。1957年8月,将三人班乡改为东明乡。翌年1月,将红旗乡并入东明乡。1958年8月,成立和平人民公社。1961年9月,将永胜、和平等10个生产大队划归新设立的双胜公社管辖。1984年4月,改为和平乡,同年11月改设和平朝鲜族乡。

【柳毛乡】
       柳毛乡,因境内柳毛河得名。柳毛河屯形成于清末,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密山保。东北沦陷后期,隶属密山街。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城关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隶知一区。1950年9月,改隶第二区。1956年3月,设置同心乡。1958年8月,并人知一人民公社。1962年4月,从知一公社划出,建立柳毛公社。1984年4月,改为柳毛乡。

【杨木乡】
       杨木乡名源于驻地杨木村名。杨木村,原名“杨木岗”。据传清同治五年(1866年)吕玉一家至此开荒,因住地位于一道高岗,而且岗上多为杨树,故称此地为杨木岗。清末,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时期,设杨木岗保。东北沦陷后,初为杨木岗保,后设杨木岗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翌年9月,设置杨木岗区。1950年9月,改为第八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杨木乡和板石乡。1958年8月,成立杨木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杨木乡。

【兴凯湖乡】
       兴凯湖乡一带,原名马家岗。清末,马氏兄弟3人来此地垦殖,形成前马家、后马家、西马家,故称“马家岗”,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密山县第三保。东北沦陷后,初隶马家屯保,后改称马家岗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翌年9月,设置马家岗区。1950年7月,改为第七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新生、承紫河、凤凰德乡。1958年1月,将承紫河乡并人新生乡,同年8月成立新生人民公社,1960年改称兴凯湖公社。以著名的湖泊兴凯湖而得名。1962年4月,划分为兴凯湖、承紫河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兴凯湖公社改为兴凯湖乡。

【承紫河乡】
       清末,属密山府管辖,密山府知府胡魁章来此地放荒,因有一条小河在一座古城遗址旁流过,为该河起名为“城子河”,后因与鸡西市的城子河重名,以其谐音改为“承紫河”。中华民国时期,隶属王家屯保管辖。东北沦陷后期,隶属马家岗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马家岗区,后隶第七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承紫河乡。1958年1月,并入新生乡,同年8月成立新生人民公社,1960年改称兴凯湖公社。1962年4月,从兴凯湖公社划出,建立承紫河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承紫河乡。

【白泡子乡】
       白泡子乡,因乡境内有“白泡子”得名。白泡子,位于兴凯湖以北,水面15平方公里,站在高处远眺,白茫茫一片,故名“白泡子”,由此而得村落名称。中华民国时期,设白泡子保,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为白泡子保,后设兴凯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翌年9月设置白泡子区,1950年9月改为第六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白泡子乡和临湖乡。1958年1月,将临湖乡并人白泡子乡。同年8月,成立白泡子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白泡子乡。2011年7月8日,密山市白泡子乡更名为白鱼湾乡。主要因为“白泡子”称谓陈旧土气,且与我省多处乡镇重名,而且白泡子乡是大白鱼的主产区,占整个兴凯湖大白鱼捕捞量的80%以上,故以“白鱼湾乡”命名,更能准确地反映该乡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更有利于打造和推广兴凯湖大白鱼品牌,提升地区知名度。

【三梭通乡】
       三梭通乡名源于驻地三梭通村名。清末,有三个“梭利人”(鄂伦春族人,一说蒙古人)来此地,住在搭成的“撮罗子”里,以渔猎为生。由于这里地处穆棱河南岸,位于涉渡河北的一条通道上,故名三梭通。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三梭通保。东北沦陷后,始设三梭通保,后改设三梭通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翌年9月设置三梭通区,1950年9月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设置三梭通乡。1958年8月,改称三梭通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三梭通乡。

【二人班乡】
       二人班乡名源于驻地二人班村名。清末,有两位老人来此垦荒定居,故称“二人班”,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密山县设二人班保。东北沦陷后,始为二人班保,后设二人班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翌年9月,设置二人班区。1950年9月,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二人班乡和联成乡。1958年8月,成立二人班人民公社。1961年将北部地区划出,成立集贤公社。1984年4月,将二人班公社改为二人班乡。

【集贤乡】
       集贤乡名源于驻地集贤村名。原称宋家店。清末,有宋平海者于此开店,故称“宋家店”,隶属密山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伪满洲国大同元年(1932年)以“宋家店人集中贤慧善良”之意,取“集中、贤慧”二词之首字,改为集贤屯。后隶二人班村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翌年9月隶属二人班区。1950年9月,改隶第四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隶属联成乡。1958年8月,并入二人班人民公社。1961年从二人班公社划出,建立集贤公社。1984年4月,改为集贤乡。

【太平乡】
       太平乡名源于驻地太平村名。原属密山县黑台区管辖。1956年3月,设置太平乡。1957年8月,将勤农乡并入太平乡。1958年8月,并入黑台人民公社。1962年4月,从黑台公社划出,成立太平公社。1984年4月,改为太平乡。

【富源乡】
       富源乡名源于驻地富源村名。中华民国时期,称“五道岗”隶属密山县管辖。东北沦陷后,伪满洲国康德四年(1937年)日本侵略者赶走当地居民,于前、后五道岗建立日本开拓团部落,后设南五道岗村和北五道岗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开拓团移民逃散。于翌年9月,设置五道岗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为富源乡,是因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同年秋,划为裴德区,1950年9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裴德、兴凯、民政、富源等乡。1957年8月,将民政、爱林乡并入富源乡。1958年12月,并入金沙(八五五)农场四分场,划归虎林县管辖。1962年“场社分开”。1963年4月,将富源、爱林、民政公社划回密山县管辖。1964年6月,将民政、爱林公社划归富源公社。1984年4月,改为富源乡。

【新村乡】
       新村乡,以乡政府驻地新村得名。原属密山县黑台区管辖。解放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1958年在道岭子建立林场,1969年在此建立密山县“三线”建设指挥部。1975年7月,增建新村人民公社,因这里集中建设路一批全县最新的村落而得名。1984年4月,改为新村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