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汉时设枹罕县,东晋始建河州。隋时置枹罕郡。唐、宋时复置河州。金为河州枹罕县。元至元六年(1269)河州改河州路,省枹罕县。乾隆三年(1738年),河州改隶兰州府,州下无属县。民国二年(1913年),兰州府废,河州改名为导河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临夏县,是因近临黄河支流大夏河而得名。1950年2月设临夏市,1973年12月15日,撤市并县。1983年再次将临夏县、市分设,恢复临夏市。
【沿革】
战国时,现市境为罕羌候邑,后秦国灭罕羌候,置县,市地属之。西汉初,建枹罕县,属陇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枹罕县改属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撤金城郡,枹罕县又改属陇西郡。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枹罕宋建割据自立,建元置百宫,号“河首平汉王”。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将夏侯渊讨灭宋健。
三国时,市境属魏枹罕县,初辖于秦州陇西郡。惠帝时,市地属枹罕护军。黄初年间枹罕县属雍州陇西郡。西晋永晋年中(301年—302年),枹罕县属晋兴郡市地属之。
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344年),分凉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枹罕属河州兴晋郡,州、郡均治枹罕。县治设于今临夏市境。前秦建元三年(367年),枹罕属前秦凉州,州治枹罕;建元七年(371年),枹罕属河州兴晋郡,州、郡增治于枹罕。西秦太初二年(389年)枹罕属乾归分设之北河州、北河州,仍治枹罕。后秦弘始二年(400年),姚兴攻西秦取枹罕,属河州,州治枹罕,仍归乞伏氏统辖。西秦更始九年(409年),乾归复夺地兴国。西秦炽磐永康元年(412年)十月乞伏炽磐自谭郊迁都于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被夏攻灭,西秦亡,地归吐谷浑。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改河州为枹罕镇。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撤镇复置河州。西魏复置枹罕县,属河州枹罕郡,州、均治枹罕。北周如西魏制,枹罕县仍旧。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枹罕郡,枹罕县属河州,州治枹罕。大业三年(607年),河州改枹罕郡,枹罕县属之。隋末为金城校尉薛举所据。唐武德元年(618年),平李轨复置河州,辖枹罕县,治所枹罕。天保元年(742年),改河州为安乡郡,辖枹罕县。宝应元年(762年)福柑为吐蕃占领。
北宋初,吐蕃王族后裔唃厮啰之孙木征据河州。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率宋军收复河州,置枹罕县,属熙河路。在州西一十五里置阎精堡(今枹罕拜家庄古城址)。熙宁九年(1076年)省枹罕县,县地属河州安乡县。州治迁宁河。南宋初因之。
金天会九年(1131年),金取河州。皇统二年(1142年),州治枹罕,属熙秦路总管府。贞元二年(1154年)复置枹罕县于河州治。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枹罕县属临洮路。
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年),蒙古攻占河州。初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蒙古汗国宪宗三年(1253年)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元六年(1269年)河州改河州路,省枹罕县,地属安乡县,吐蕃等处宣慰使司、河州路均治枹罕。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县置河州卫,属西安行都卫。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府辖安乡县,市境属之,州府治今市区。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置西安行都卫置于河州,洪武十年(1377年)分河州为左、右二卫,属陕西行都志辉使司。洪武十二年(1379年)七月废河州府并安乡县。并河州左卫于洮州,升右卫为河州军民指挥使司,统管军民,治今城区,仍属陕西都指挥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十二月,复置河州,属陕西临洮府,改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河州卫。
清顺治初年,沿用明制。清康熙二年(1663年)河州属甘肃省临洮府。清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归入兰州府,河州改隶兰州府,州下无属县,今临夏县地直辖于兰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兰州府废。河州改名为导河县,属兰山道,县治在今临夏市郊城关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改定甘肃省部分县名,导河县更名临夏县,临夏县之名自此始,并从导河县析出宁河(今和政)、宁定(今广河)、永靖三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属之。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仍属之。
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1958年12月20日,撤销临夏县、永靖县建制,将两县区域划归临夏市。1961年12月15日,恢复临夏、永靖县建制。1973年12月15日,撤市并县,但县址由韩家集改迁临夏市。1983年8月31日,恢复临夏市建制(县级),以原临夏县的城关镇及城关、折桥、枹罕、南龙四个乡为临夏市的行政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