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五代周置环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环州为环县。据《舆地广记》,环县以大河环曲而得名,大河也就是环江。另一说,因“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而得名。
【沿革】
禹贡九州之时,属雍州之域。三代之前,又属古西戎地。夏太康年间,后稷(即掌管农官)不窋[zhú]“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并依势修建了城池。春秋及战国之初,仍为义渠戎国。秦厉公时(前824年—前816年),始伐义渠,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置义渠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三十六郡,环属北地郡。西汉时,又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环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时北地郡郡治在马领(即今马岭镇),领县十九,环县属方渠县,东汉之时,属凉州刺史部之北地郡。郡治移至富平(今宁夏灵武南)后,辖六城:富平、泥阳、弋居、廉、参戀、灵州,环属参戀地。
三国、西晋之时,没入羌胡地。东晋十六国时,先属前赵,再属前秦、后秦,后属赫连勃勃之夏国陇东郡;北朝时,为北魏豳州地,后属西魏朔州(治地在今庆阳市庆城县),北周时属宁州西北地郡(治地今庆城县)。
隋大业初年,改西魏之朔州置弘化郡,领县七,环属弘德(今洪德)县。唐时,改隋弘化郡为庆州,属关内道,置庆州中都督府。天宝时,领县十,环属庆州方渠县,治地即今环县县城。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方渠,景龙元年(707年),分马岭置”。
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改方渠镇升为威州(时方渠属灵州),隶灵武,并割木波、马岭二镇属之。这是环县第一次由县治升为州治。周广顺二年三月,因避太祖郭威讳,改威州为环州。这便是环县作为“环州”的最早记载。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九月,“以地理不广,人户至简”,降为通远军。
北宋时淳化五年(994年)复为环州,领通远县(即环县)。属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庆阳府。金时属庆原路之环州,领县一,即通远。元代属巩昌总帅府,仍为环州,领通远一县,至元七年县并入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环州为环县,隶陕西行省庆阳府,为环县。清因之,仍属庆阳府环县。康熙八年(1669年),置甘肃省,环县始从陕西省改归甘肃。
中华民国,归属陇东道(后改属泾原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改隶泾原行政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甘肃省在西峰分设第三区行政督察区,环县为其所辖6县之一。1936年,在环县河连湾设陕甘宁(边区)。环县境内先后建立曲子,环县,固北,定环四县,1937年后固北,定环两县合并为环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陕甘宁省撤销,成立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池、环县、曲子3县。
1949年7月27日庆阳解放,成立庆阳专员公署,辖庆阳、华池、合水、宁县、正宁、镇原、环县、曲子等县。1950年曲子县并入环县。1955年9月庆阳专员公署并于平凉专员公署,1962年1月庆阳与平凉分设,复为庆阳专员公署。1978年10月改为庆阳地区行政公署。2002年6月撤销庆阳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庆阳市,此期间环县一直随属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