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民国二年(1913年)置东乐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迁县址于洪水城,12月19日更名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沿革】
西周、东周、战国时,为乌孙、月氏(也称虞氏、禺知)属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月氏攻灭乌孙,统一了河西。西汉初月氏人受匈奴冒顿单于的几次打击而西迁,史称大月氏。匈奴乘势占领了河西。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平定河西,并置武威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武威郡置张掖郡,境内始置氐池县,属张掖郡所辖10县之一。西汉初始元年(9年)王莽篡汉,改氐池为否武,东汉时,恢复原名。
三国时境内属魏国,到西晋一直设氐池县。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境内首置三郡四县:张掖郡辖氐池县,祁连郡辖祁连县、汉阳县,临松郡辖临松县。跨越前秦、后凉,建制不变。北凉时仍置三郡四县,除金山郡领氐池县外,余同前凉。北魏时设汉阳县,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县。西魏时单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县。北周设金山县,属张掖郡。
隋大业初,撤金山县入删丹县(今山丹县),唐不变,其后和五代十国时,境内随张掖先后建立的沙陀、吐蕃、张仪潮政权和甘州回鹘等政权而变更隶属关系。北宋政权未及张掖。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西夏李元昊夺取甘州,称帝后,境内属治所甘州的镇夷郡、宣化府。西夏统治张掖长达199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县境归元,设甘肃行中书省,省会为甘州,境内属甘州路。
明代,甘州置甘肃镇和陕西都指挥使司的派出机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今民乐县境属分巡西宁道的甘州前后左中右5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甘州府,曾置东乐厅。乾隆八年(1743年)迁张掖县丞驻东乐堡,置东乐分县,又称东乐县丞,隶甘州府。辖一驿十四堡。
民国二年(1913年)东乐县丞升格为东乐县,属甘凉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迁县址于洪水城,12月19日更名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童子坝、大小堵麻河流域的村堡都划归民乐县管辖,是为民乐县历史上县域面积最大的时期。民国十六年起属更名的甘凉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又属更名的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17日民乐县解放,到1958年底,先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甘肃省行政公署张掖分区、武威专区、张掖专区,1958年12月--1961年12月,民乐与山丹县合并,1962年1月1日,恢复民乐县建制,先后隶属张掖专区、张掖地区。2001年7月张掖撤地建市,民乐县属张掖市管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