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因汉代的张骞及其长子张绵和三字张絮皆葬于此地,后来人们便将此地称之为“张家川”。1953年7月6日,析清水、秦安、庄浪、陕西陇县37乡合并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6月改称县)。
【传说】
相传,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在寻找大月氏国的途中,被匈奴王所拘留。匈奴单于见张骞一表人材,有胆有识,深为喜爱,便将公主许配给张骞。他一住十二年有余,生有三男两女,但他一心要为汉朝立功,意志坚决,后逃出了匈奴,千辛万苦找到了大月氏国,签订了联盟条约,完成了使命。张骞在回国途中,又被匈奴王所扣留,经过一年多斗争,匈奴单于这才准许他携公主和儿女回国复命。
在返回中原的途中,有人告诉他,如果带妻子儿女去长安,汉武帝将会以叛 逆之罪杀掉他。在途经此地时,他见此地在关山之外,距长安不远,为了避免不测,便将匈奴公主和五个孩子安置在此地。相传,匈奴公主和张骞感情非常深厚。张骞去长安后,公主整日翘首东望,以泪洗面,情景十分悲切。下人便暗地里称她为“长悲公主”。不久,公主因悲伤过度而死,她死后葬在张家川北川,于是当地人称北川一带为“长悲川。”
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因敌人掠夺铜厂沟,银洞沟之金,银,铜等,与当地汉军发生战斗。张骞的三子张絮时是飞将军李广的部下,奉命领兵抗击,不幸阵亡。张骞来此,将其子葬于张家川三台观,迁“长悲公主”墓于三台观,并建祠。
过了两年,长子张绵一次在与劫匪的格斗中受了重伤。张骞闻讯专程从长安来张棉驿探望长子张绵,期间突发中风,卧床四个月去世。张绵将父亲张骞寄葬于此。这样过了许多年,直到明宪宗成化年间,其后裔张侍郎才将张骞墓迁往汉中成固。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张骞的威名,人们便将此地称之为“张家川”,及至于今。
【沿革】
夏商时境内为西戎地。周孝王十三年(前885年),周封在 渭之间养马有功的赢非子为附庸①,在秦建邑,号赢秦(邑在今张家川镇瓦泉村)。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今张家川县属陇西郡。
西汉沿袭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辖16县,其中陇县(治今张家川县城)在今县境。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监察性质的刺史部13州,陇县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辖。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改王莽所置州牧为刺史,凉州刺史部②驻陇县(今张家川县城)。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称汉阳郡,辖13县,撤清水、戎邑道并入陇县。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凉州刺史部由陇县迁冀县(今甘谷)。
三国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三国初,魏复置清水县,撤陇县并入清水县。属广魏郡。之后张家川再未置县,今县大部属清水县、秦安县辖。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今张家川县分属秦州之冶坊(治今清水县黄门乡)、陇城(治今秦安县陇城乡)二县。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撤陇城县并入秦安县,撤冶坊并入清水县。今张家川县分属秦州之清水、秦安两县辖。
明清时,今张家川大部仍属秦州之清水县、秦安县辖。
民国二年(1913年)3月,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今张家川县大部分属甘肃省陇南道之清水、秦安两县辖。二十四年(1935年),甘肃省设立行政督察区,今张家川县大部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之清水、秦安县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张家川县分属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之清水、秦安县辖。1951年4月,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天水区。1953年7月6日,析清水、秦安、庄浪、陕西陇县37乡合并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6月改称县),属天水区。1958年12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县。1961年12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分设。1969年10月至2006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先后属天水专区、天水地区、天水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