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边坝县前身是边坝和沙丁两个宗。1960年1月,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改称边坝县。边坝,藏语意为“吉祥光辉、祥焰”。
元至元二年(1265年),元朝第一任国师八恩巴为进一步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从大都(今北京)返回逻娑(今拉萨),途经夏河湾(今夏林村)时,把一火把插在村旁土里,并让在此修建一座佛堂。佛堂建成后,遂取火炬之意,得名边坝。
【沿革】
前身是边坝和沙丁两个宗。1265年,元朝皇帝将西藏的政教权交给以八思巴为首的萨迦地方政权。八思巴回藏后封原麦多(热则通)为边坝。东马是因麦曲河下游,两岸的大山、河岸石头均为红色而得名,河两岸有草坝,藏语叫通,故合称为东马通。边坝宗原名达宗,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宗政府原设在普玉丁,大约100年前,因常遭土匪袭扰,将宗政府由普玉丁迁至夏河湾,临时政府设在边坝寺,达隆宗因此称为边坝宗(清时写作宾巴)。
1951年时两宗约有万余人。1959年前,边坝宗辖7个体,沙丁宗辖8个体。1960年1月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改称边坝县,县址设在夏林村,隶属于昌都地区管辖。同年5月边坝县政府成立,6月中共边坝县委正式成立。1962年1月边坝县的江达和白嘎两区分别划归索县和比如县。1968年2月,县址从夏林村迁至怒江支流的麦曲河下游草卡乡的东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