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吴桥县


[日期:2025-07-20]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2次

【由来】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桥始为镇名,属沧州保顺军。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朝在吴桥镇置县,以治所名称定为“吴桥县”,属河北东路景州。据清光绪元年(1875年)版《吴桥县志》记载,:“吴桥名镇,在邑人传为古大姓吴氏所族居”,且“城外大河南岸旧有桥,传为吴桥”。“吴桥”之名源于镇名,而镇名则可能由吴氏大族聚居与古桥共同构成。

【沿革】
       夏商时期,今吴桥县地属兖州。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置齐郡,今县地属齐郡。

       西汉初,在今县境内置安县(故城在今水波乡窑厂店村)、重平县(故城在今铁城镇南30里)。安县属青州平原郡,重平县属幽州渤海郡。东汉时,废安县和重平县,今县地改属脩县(治所位于今景县境内)管辖,属州渤海郡。

       三国时期,曹魏咸熙二年(265年)析脩县东境置东安陵县(县城位于汉代的安县故址),属幽州渤海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12月,在安县故址置东安陵县(因区分于扶风之安陵县,故加“东”字),后晋室东迁,县地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燕所属。至北魏天赐五年(408年),改东安陵县为安陵县,属冀州渤海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安陵县被废除,今吴桥县境改属东光县管辖。

       隋开皇六年(586年),析东光县之东廊城复置安陵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析安德县(故址在今山东省陵县)置将陵县(故址在今陵县赵寨镇)。今吴桥县地分属安陵县与将陵县。大业二年(606年),废安陵县并入东光。此时吴桥县地分属东光县与将陵县。东光县属观州(今景县);将陵县属德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东光县之宣府镇复置安陵县,属观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安陵县改隶德州。永徽二年(651)安陵县治移徙白社桥(亦称“柏杜桥”,今景县安陵镇)。今吴桥县地分属德州的安陵县与将陵县。

       宋景祐元年(1034年),将陵县析长河镇,置长河县(故址今山东陵县境内),属永静军(今景州)。景祐二年(1035年),废安陵县,并入将陵县,再无复置。

       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灭北宋,吴桥县地属金。大定二年(1162年),徙将陵县之吴桥镇,置吴桥县(址今铁城镇)属河北路景州。因县城南门外吴川上有桥,故名吴桥。

       元设行中书省,吴桥县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河间路景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吴桥县隶属京师河间府景州。清沿明制,吴桥县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雍正二年(1724年)设直隶布政司,原属景州之吴桥、东光、故城3县改属河间府。

       民国元年(1912年),吴桥县仍属直隶省河间府。民国二年(1913年)3月,撤销府级建置,以原天津、河间、永平、承德、朝阳5府及遵化、赤峰2直隶州区域置渤海道(驻天津县),吴桥县等28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道名为津海道,所辖同前。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都南京,将京兆地方和直隶省合并改为河北省,废道制,吴桥县直属河北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日本侵略军强占热河察北,华北危急,河北省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区,共设立10个督察区。景县、故城、阜城、东光、宁津、吴桥、交河7县属第八区(驻景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日军占据津浦铁路沿线,国民党吴桥县长韩永章弃民不顾,率其武装逃至大名县,吴桥县政府解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国民党地方武装二路军在高家集(今属山东省宁津县大赵乡)设立吴桥县政府。同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吴桥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日伪吴桥县公署成立,隶属沧州渤海道道尹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末,二路军被八路军消灭,所属吴桥县政府亦随之瓦解。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在吴桥东光边境地区,建立吴桥县抗日政府,仍属冀鲁边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同年6月,日伪吴桥县公署,将连镇运河以24个村,划归景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东吴县抗日政府与东南县抗日政府合并为东南吴县抗日政府,隶属渤海区一专署。同年9月,东南吴抗日政府,复分划为东吴县抗日政府与东南县抗日政府。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15日,吴桥县城解放,东吴县抗日政府进驻吴桥县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山东省政府决定按原疆域恢复东光、吴桥建制。吴桥县政府驻今吴桥镇,属山东渤海行署一专署。 同年2月,山东渤海行署一专署,恢复东光、吴桥、德县原建置。将原德县桑园镇划归吴桥县。原吴桥县连镇划归东光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吴桥县属山东省渤海行署沧南专区。

       1950年6月,吴桥县改属山东省德州专区,同时将德州市以北曹庄一带划归吴桥县。1952年10月24日,吴桥县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桑园及其以南村庄仍属德州市。1953年11月12日,桑园镇、刘池、大兴、罗辛、小第八、大第八等八个村划归吴桥县。1958年4月28日,撤销沧县专区,所辖的吴桥县等17县划归天津专区(专员公署驻沧县)。12月20日,撤销景县、故城2个县,其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吴桥县,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桑园镇,属天津专区。12月22日,天津专区撤销,所辖县并入天津市,吴桥县属天津市辖。

       1961年5月18日,故城县与吴桥县分设,恢复故城县建制。5月23日,原沧县专区从天津市析出,改建沧州专区,吴桥县属沧州专区。6月1日,景县与吴桥县,恢复景县建制。1967年12月31日,沧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沧州专员公署,1968年5月16日,吴桥县革命委员会建立,隶属沧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20日,撤销沧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12月,吴桥县革命委员会撤销,建立吴桥县人民政府,隶属沧州地区。1993年6月19日,县级沧州市与沧州地区合并为新的地级沧州市,吴桥县属沧州市。


注①:国民党冀察战区二路军在抗战之初也属于抗日武装力量,曾与中共晋鲁边区八路军运河支队多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但在1939年秋,因特大旱灾和蝗灾,冀鲁边区粮食困难,八路军主力部队计两万余人开往鲁南、鲁西。敌我力量发生变化,二路军开始与八路军制造摩擦。至12月,冀察战区第二路军司令张国基在孙龙庄召开干部会议,公然宣布一旦发现共产党及八路军进入其地盘,则格杀勿论。至1940年1月,二路军彻底投敌,与日军秘密协议,政治与军事方面互不攻击,目标一致、共同剿共。同年11月20日起,八路军鲁北支队、津南支队、运河支队和县区武装激战三天三夜,将冀察战区第二路军两千余人主力歼灭在北彭庄、牟家庵、徐连九一带。1941年1月18日,国民党冀察战区第二路军副司令尤美玉在马奇庄一带收集残部二百余人投降日寇。2月15日,国民党冀察战区第二路军副司令宋达民网罗残部四百余人投降日寇。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