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泊头市


[日期:2025-02-16]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2次

  【由来】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10日,泊头解放,冀中区决定:将泊头城区由交河、南皮两县析出,设立泊头市,市以镇名。据《读史方舆纪要》称:“泊头镇,县东五十里,卫河(即今南运河)西岸,商贾凑集,筑城于此。……并置新桥驿,俗名泊头驿。”泊头,即停船的码头,泊头镇因运河槽运而得名。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至10月,改泊头市为泊头镇(县级)。1953年11月6日,复置泊头市。1958年12月20日,泊头市改为镇,为交河县政府驻地。1982年12月13日,恢复泊头市(县级)。

【沿革】
       春秋时期,今泊头市境域大部属晋国,东部(今运河以东部分)属齐国。战国时期,隶赵国。秦统一后,置郡县,市境属钜鹿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在浮阳县(今沧县旧州)治,置渤海郡,在今献县河城街置河间郡,市境东部属幽州渤海郡,西部属冀州河间郡。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河间郡改置河间国,市境西部即改属河间国。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置建成县于今市内齐桥镇,置成平县于今齐桥镇大付村附近,置乐成县于今献县河城街,市境分为三县属地。建成,成平属幽州渤海郡,乐成属冀州河间国。

       王莽新朝时期,将乐成改为陆信。东汉初年,乐成恢复原名,全国合并郡县,省建成入成平,改隶冀州河间国,市境分属成平、乐成二县。东汉桓帝本初元年(146年)九月,桓帝追尊其葬于乐成县的祖父河间王刘开为孝穆皇帝,并改乐成为乐陵。三国时期属曹魏,乐陵恢复原名为乐成。同时,将河间国改为河间郡,乐成、成平2县均隶于冀州。

       晋泰始元年(265年),河间郡改为河间国,并改乐成为乐城,与成平均属河间国。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定州、冀州置赢州,辖河间、章武诸郡。同年乐城移治今献县,改属河间郡。北魏延昌二年(513年),徙成平县治于景城故城,改隶章武郡,乐城仍属河间郡。北周继续沿用北魏的行政区划,成平县隶属章武郡,乐城县隶属河间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以州直接统县,变三级地方行政区划为二级制,河间、章武郡废。成平,乐城改隶瀛州。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于长芦置景州。同年,置弓高县,设治于今市境后城子,隶于观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成平为景城,并改隶景州。改乐城为广城,隶属瀛洲。仁寿初年(601年),改广城为乐寿,仍隶瀛州。今市境东南部隶于弓高,东北及中西部地区分别隶于景城,乐寿。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复郡,乐寿、景城改隶河间郡,弓高改隶于平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景城改隶于沧州。武德四年(621年),置观州,弓高县改隶观州,为州治。同时,改河间郡为瀛州。乐寿、景城改隶于瀛州。贞观元年(627年),景城又复隶于沧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观州,弓高改隶于沧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瀛州为河间郡,改沧州为景城郡,乐寿改隶河间郡景城,弓高改隶景城郡。乾元元年(758年),河间郡、景城郡复称瀛州,沧州。乐寿复隶瀛州, 景城,弓高复隶于沧州。大历七年(772年),景城改隶于瀛州。大历元年(766年)乐寿改隶深州,元和十年(815年)复隶瀛州,唐末又改属深州。

       五代前期,乐寿属深州,景城隶属瀛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辽国帮助下,建立后晋政权,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深州、瀛州归属辽国。后期辽国在深州设静安军,乐寿为静安军属县;在瀛州设河间府,景城为河间府属县。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省弓高县入沧州的东光县。同年,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收复宁州、莫州、瀛州及益津关等3关,景城县随瀛州归属后周。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调整政区合并州县。景城省入乐寿,属河北东路河间郡,景城降为镇。同年,在石家圈(今西交河村)立镇。金大定七年(1167年),废景城镇,设置交河县,隶属河间路献州,另置新桥镇于运河西岸,属交河县。元至元二年(1265年),合并江北州县,交河并入乐寿。同年,献州被废,乐寿县直隶河间路。至元三年(1266年)州县复故,乐寿县、交河县仍属中书省河间路献州,乐寿县再次成为献州的附郭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河间路为河间府,乐寿县被废入献州。洪武四年(1371年),徙县治于今交河镇,仍称交河县,属河间府献州。洪武八年(1375年),因献州降为县,改隶河间府。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合并州县,交河县省入献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交河县,属京师河间府。

       清代,仍设直隶河间府,辖:河间、阜城、肃宁、任丘、交河(今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宁津(今山东省宁津县)、吴桥、故城(今河北省故城县故城镇)、东光、献县共10县;景州(今河北省景县)1散州。

       民国二年(1913年)3月,废河间府,保留河间县。以原天津、河间、永平、承德、朝阳5府及遵化、赤峰2直隶州区域置渤海道(驻天津县),交河县等28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道名为津海道,所辖同前。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都南京,将京兆地方和直隶省合并改为河北省,废道制,交河县直属河北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日本侵略军强占热河察北,华北危急,河北省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区,共设立10个督察区,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又划为17个督察区。景县、故城、阜城、东光、宁津、吴桥、交河7县属第八行政督察区(驻景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初,日本侵略军沿津浦铁路南侵,交河县国民党军政人员南逃,全县处于无政府状态。9月27日,日军占领泊头,翌年3月9日,交河县城被日军占领,建立伪交河县政府,先驻泊头,后移交河,隶属伪河北省渤海道尹公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日,中共冀中行署成立后,交河县抗日民主政权县佐公署在市境西部毛家营成立,属冀中区第一专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交河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冀中区析交河县、献县置献交联合县。交河县、献交县同属冀中八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又析交河县东北部,沧县西部与青县组成青沧交联合县,也属冀中八专区。

       冀中区四十一区队及地方武装历时43天,三次围攻交河城,最终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25日,解放交河县城。8月15日,日军投降,国民党部队“劫收”泊头。同年10月,撤销献交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撤销青沧交县,恢复原政区,仍属冀中八专区。同年5月10日,渤海军区和冀中区四个团鏖战一昼夜,解放泊头。冀中区决定:将泊头城区由交河、南皮两县析出,设立泊头市,直隶冀中区。同年10月,重建献交、青沧交联合县,仍属冀中八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撤销冀中区,在保定市正式成立河北省人民政府,设置沧县专区等十个专区,交河县、献交、青沧交联合县和泊头市均属沧县专区。同年9月至10月,撤销两联合县和泊头市,恢复原交河县,并改泊头市为泊头镇(县级),同隶于沧县专区。1953年11月6日,复置泊头市,直属河北省,由沧县专区代管。

       1958年4月28日,撤销沧州专区,泊头市和交河县改属天津专区。同年12月20日,泊头市,交河县、东光县、阜城县、南皮县四县一市合并为交河县,泊头市降为泊头镇,为县政府驻地,12月22日,天津专区撤销,所辖各县而改隶天津市。1961年5月23日,原沧县专区从天津市析出,改建沧州专区,交河县属沧州专区。5月15日,南皮县与交河县分设,恢复南皮县建制,政府驻泊头镇。6月,东光县(含阜城县)与交河县分设,恢复东光县建制。

       1962年6月1日,阜城县与交河县、东光县分设,恢复阜城县建制,同时将泊头镇划归交河县辖。1967年12月31日,沧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沧州专员公署;1968年3月25日,交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交河县属沧州地区。1982年1月10日,交河县革命委员会撤销,建立交河县人民政府。1982年12月13日,交河县的泊镇恢复为泊头市(县级),并将交河县的三十三个大队,南皮县的十九个大队划归市管辖,隶属沧州地区。1983年5月5日,撤销交河县,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泊头市管辖。1993年6月19日,县级沧州市与沧州地区合并为新的地级沧州市,泊头市属沧州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