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周显王姬扁十九年(前350年),燕文侯置武垣县(今河北省肃宁县城东南7.8公里处)。垣,古时指有高大宽厚城墙的城市。因为是军事要塞,以武而兴,故称武垣。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 年),建赵都军城,治所在今河间市区。秦仍置武垣县,属巨鹿郡。汉高帝时置河间郡,武垣县属河间郡。据《读史方舆纪要》称:“郡在滹沱,高河之间,故曰河间。”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年) 置瀛州,治赵都军城(今河间城)。隋大业元年(605年)改瀛州为河间郡。同年,把武垣县治迁至赵都军城,又因该城位于沙(子牙河)、唐(古寇水)两河之间,故由武垣县改名河间县。宋、元、明、清均为河间县。1990年10月18日,撤销河间县,设立河间市(县级)。
【沿革】
今河间市辖地,夏商周时属冀州。春秋时为燕国之域,战国时分属燕、赵二国。周显王姬扁十九年(前350年),燕文侯置武垣县,辖今河间市大部分地区。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 年),建赵都军城,治所在今河间市区。秦灭六国后,沿用原名仍为武垣县(今肃宁县垣城村,系河间县前身),属巨鹿郡。
西汉初(前206年)析武垣县东北部分地域,置州乡县(治所在河间市冢耳村)和束州县(治所在河间市束城镇),州乡属涿郡、束州属渤海郡。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建中水侯国(治所在河间市北皇亲庄以南、献县南皇亲庄以北),属涿郡。汉文帝至汉武帝年间,四次设立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于州乡县置州乡侯国,王莽时废。王莽称帝时改武垣曰“垣翰亭”。东汉时恢复原名,建武年间(22年—55年)将原州乡县辖地并入武垣县。汉和帝永元二年(90 年),分乐成、渤海、涿郡县地,复置河间国。建安十二年(207年)武垣改名阿武,在今城南12.5公里处另建武垣县,史称阿武为西武垣城,新建武垣县为东武垣城。
三国时,武垣县属魏国的河间国。景元三年(262年),河间国改称河间郡。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恢复河间国(东晋十六国时又改称郡)。是年,司马氏分河间、涿郡置高阳、章武二国。武垣县属高阳郡,束州县属章武国。自永嘉元年(307年)起,武垣境为“争战”之地,隶属变异频繁。朝代更迭,河间也几易其名。东晋时,武垣一度称“集宁县”。
南北朝时,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 置瀛州,治赵都军城(今河间城),辖高阳、河间、章武、浮阳4郡。不久瀛州又改称河间郡,武垣县属之。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撤销束州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河间郡复称瀛州。开皇十六年(596 年) 恢复束州县,并更名为束城县。大业元年(605年)废州,复称河间郡。同年,把武垣县治迁至赵都军城(即今河间市区),又因该城位于沙(子牙河)唐(古寇水)两河之间,故由武垣县改名河间县。此时,郡县治所均在河间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郡,复称瀛州,河间县属之。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析河间县北境置武兴县(治所在今任丘市长丰镇)。唐天宝四年(745年)河间复称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称瀛州。河间县为瀛州附郭首县。
五代时,河间县先后属后梁、后唐的瀛州。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四月,晋兵攻克瀛州,河间县随瀛州属后晋。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辽国帮助下,建立后晋政权,割让燕云十六州于辽,河间县随瀛州属辽国。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五月,后周成德节度使郭崇攻占辽国束城。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率兵收复瀛州。
宋雍熙四年(987年),于河间县置河间府。庆历八年(1048年)于河间县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十州军事,赐瀛海军,与太原、中山并称河北三镇。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置河间府,辖河间县、束城县等。
金天会七年(1129年),在河间城置总管府,属河北东路。正隆年间(1156年—1161年)析河间西部村庄置肃宁县,属河北东路河间府。正隆六年(1156年),设转运司于河间。
元至元二年(1265年),置河间路总管府,河间县属河间路总管府。此时,河间县一度改称瀛县,不久又恢复原河间县名。同年,莫亭(任丘)、肃宁、任丘三县并入河间县,不久又各复原建制。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河间路,改称河间府,治河间。辖沧、景二州共16 县。永乐元年(1403年)在河间城设立河间卫、沈阳中屯卫、大同中屯卫三卫,负责军事联防。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改北平布政司为河北直隶省,河间县属河北直隶省河间府。明末时,河间府府治河间县,领县十:河间、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州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沧(领庆云、南皮、盐山三县)。
清代,仍设直隶河间府,辖:河间、阜城、肃宁、任丘、交河(今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宁津(今山东省宁津县)、吴桥、故城(今河北省故城县故城镇)、东光、献县共10县;景州(今河北省景县)1散州。康熙八年(1669年)河间府改设“协镇府”,不久复称直隶河间府。
民国二年(1913年)3月,废河间府,保留河间县。以原天津、河间、永平、承德、朝阳5府及遵化、赤峰2直隶州区域置渤海道(驻天津县),河间县等28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道名为津海道,所辖同前。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都南京,将京兆地方和直隶省合并改为河北省,废道制,河间县直属河北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日本侵略军强占热河察北,华北危急,河北省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区,共设立10个督察区,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又划为17个督察区。河间、献县、肃宁、高阳、任丘、大城6县属第六区(驻河间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河间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先后属冀中区一、三、九、八公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日军侵占河间县城,4月18日被河北游击队击退,夺回县城。之后河间县反复为中日军队拉锯战之地,直至1月25日,日军占领河间县城,并设立日伪政权,先后属伪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区行署、冀中八分区机关曾驻河间。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9日,河间县城解放。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设立河间市(县级),翌年撤市为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以河间县城厢区设立河间市(县级),直属冀中区辖,10月撤河间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河间再次设市,属冀中区第八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2月,撤销河间市,8月撤销冀中区,河间县隶属河北省沧县专员督察公署。9月撤销任河县,原属河间县区域复归河间县①。
1954年4月24日,撤销建国县,原属河间县区域复归河间②。1958年4月28日,沧县专区撤销,所辖并入天津专区,河间县改属天津专区,12月20日,撤销肃宁县,并入河间县。12月22日,天津专区撤销,所辖县并入天津市,河间县改属天津市。1961年5月23日,原沧县专区从天津市析出,改建沧州专区,河间县属沧州专区。1962年3月27日,河间、肃宁分置,恢复原县建制,均属沧州专区。
1967年12月31日,沧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沧州专员公署,河间县属沧州地区。1990年10月18日,撤销河间县,设立河间市(县级),仍隶属沧州地区。1993年6月19日,县级沧州市与沧州地区合并为新的地级沧州市,河间市属之。
【注释】
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析河间县东北境207个村庄并入任河县。
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析河间县子牙河东123个村庄并入建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