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战国时为齐国北部边城,名徐州(“徐”古音读[shū])(今平舒镇),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伐齐,徐州归燕,改名平舒。汉初置东平舒县(为区别于并州刺史部代郡的平舒县)。北魏登国二年(387年),去掉“东”字,改名为平舒。后晋时沦入契丹,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收复平舒县,改名大城县(“大”古音读[dài])。据考,大城之名旨在取威烈之义,义彰武功,显示城防坚固。
【沿革】
上古至商周时期,此地属幽州之域。战国时为齐国北部边城,名徐州[古音读shū](今平舒镇),地处齐、燕、赵之间。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伐齐,徐州归燕,改名平舒。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齐将田单击败燕军,平舒归齐。燕王喜五年(前250年),燕伐齐,攻克聊城,平舒归燕。燕王喜八年(前247年),燕赵交换边城,平舒邑归赵。
秦代,平舒邑属巨鹿郡武垣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东平舒县(县治在今天津市静海陈官屯镇西钓台村附近),属幽州渤海郡。初元二年(前47年),因“海水大溢”东平舒县迁至今大城县内,仍属渤海郡。东汉永元二年(90年),东平舒县改属河间国。建安末年(219年), 为加强防御北方乌桓军事侵略,曹操分河间国、勃海郡置章武郡,东平舒县属章武郡。
三国,东平舒县属魏国,为章武郡治,隶属冀州。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置章武国,统县四:东平舒、文安、章武、束州。
十六国时期,章武国(郡)先后属后赵、前燕、后燕改,治所在东平舒县。北魏登国二年(387年),去掉“东”字,改名为平舒,仍为治所。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章武国置章武郡。于赵都军城(河北河间市)置瀛州,辖河间、高阳、章武三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章武郡,平舒县直属瀛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长芦置景州,平舒县改属景州。大业元年(605年),改瀛州为河间郡,平舒县属之。大业二年(606年)废景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景州①(州治长芦县),平舒县隶属景州。贞观元年(627年),平舒县重属瀛州。天宝四年(745年)又罢瀛州恢复河间郡。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复称瀛州,平舒县随属。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幽云十六州被石敬塘割与契丹,平舒县属辽国。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克复其南境益津关,在此置霸州,平舒县改称大城县(“大”古音读[dài])。霸州领大城、文安、永清3县。
北宋,大城县属河北东路霸州。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大举进攻宋,霸州沦陷。贞元二年(1154年),大城县随霸州隶属中都路。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攻陷霸州。
蒙古太祖十年(1215年),蒙古攻下北京后,改中都路为燕京路。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大城县随霸州初属中都路,后改属大都路。霸州辖益津、文安、大城、保定4县,属直隶中书省大都路总管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益津县,霸州领文安、大城、保定三县,属山东行省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年),霸州改属北平行省北平府,洪武九年(1376年),霸州改属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升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霸州改属京师顺天府。大城县属顺天府霸州。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大城县随霸州属京师顺天府南路厅。雍正六年(1728年)霸州由直隶州降为散州,大城县属直隶省顺天府。
民国元年(1912年),仍属直隶顺天府。民国三年(1914年)10月,撤消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并置津海道,大城县属直隶省津海道(治所在天津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都南京,将京兆地方和直隶省合并改为河北省,废道制,大城县直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间,全省先后设立了17个行政督察区,大城县属第六区(驻河间县),第六区辖河间、高阳、任邱、大城、肃宁、饶阳、献县7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日军侵占大城县,伪大城县政府成立,9月,大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冀中行署,先后归第三、第八、第九专区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24日,驻守大城县城的伪警备队起义投诚。7月3日,抗日军民向守敌发起总攻,4日凌晨解放了县城,7日攻克南赵扶据点,大城全境解放。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建立,并设立10个专区,大城县属河北省天津专区。
1958年12月20日,撤销大城县,将其所辖的子牙河以西村庄(城关、王文、大尚屯、留各庄4个公社)划归任丘县,子牙河以东村庄(关家务人民公社)全部划归静海县。1961年6月1日,文安县与任丘县分设,恢复文安县(含大城县)建制。将原大城县并入任丘县的子牙河以西的大城、王文、大尚屯、留各庄4个人民公社划归文安县。1962年3月27日,恢复大城县,以合并于文安、青县2个县的原大城县区域为大城县的行政区域。19日,将青县原属大城县的臧屯、权村、大流漂、里坦4个人民公社及88个生产大队划归大城县。静海县将流河人民公社所辖的行政区域和冯庄人民公社所辖的杨家口等8个村划归青县。将冯庄人民公社所辖的冯庄、堤北、叶庄子等3个村划归大城县。
1967年11月28日,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天津专区政府机构,12月13日大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3月25日,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由天津市迁至安次县廊坊镇,1974年1月1日,天津地区正式更名为廊坊地区,大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廊坊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10日,撤销廊坊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廊坊地区行政公署。期间,大城县一直随属。1988年9月13日,撤销廊坊地区和县级廊坊市,设立地级廊坊市,大城县隶属廊坊市。
【注释】
①唐中后期多次置废景州。唐贞元二年(786年) ,在弓高(今河北阜城县东北)设置景州,领弓高、东光、临津、南皮、景城5县。长庆元年 (821年) 废景州。长庆二年(822年)复置,大和四年(830年) 又废。景福元年 (892年) 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