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晋惠帝时(290年—306年)析武遂县一部置武强县。据《太平寰宇记》载;“武彊汉为侯国,西晋于其城置武彊县,因古城以名之。”《明史·地理志》始改作武强。(“彊”是“强”的异体字写法,明以后史书写作强。——编者注)。又所据《畿辅通志》:“武强山一名弓形山,晋名县取此。”武强山今无考。
【沿革】
今武强县,夏商时期属冀州。商末,武王克殷,封召公奭于蓟建燕国(即今易县燕下都),同时建周边城取名武遂(城址在徐水县西北遂城),今武强县属武遂邑辖境。春秋时期,武遂邑属晋国。战国时期,属燕。赵悼襄王二年(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固安县南),武遂邑属赵国。
秦时,今武强县地属钜鹿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在今天的武强境内南部封设严不识为武强侯国,北部封设鄜疥为武隧侯国。汉文帝二年(前178年)武隧侯国除后,改为武隧县,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强侯国除后,亦归属武隧县,治所仍在武隧侯国的城邑,属河间国。
新莽时期,武遂县改名为桓隧县。东汉建武初年(25年),封王梁为武强国。建武十三年(37年) 武强国除复归武隧县。同时,武隧县的“隧”字改为“遂”字,称武遂县,属安平国。三国时期,武遂县属安平郡。
晋惠帝时(290年—306年)析武遂县一部置武强县,此为武强县名之始。武强县、武遂县初属长乐国(由安平国改置),后改属武邑国。
前秦皇始年间(351年—355年),徙武邑郡治至武强县。北魏时期,武强县和武遂县同属武邑郡。神麔[jiù]二年(429年)省武强县,太和十八年(494年)复置武强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除武邑郡,撤销武遂县并入武强县,属长乐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长乐郡为冀州,武强县属冀州。大业三年(607年),改行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武强县属信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信都郡复改为冀州,武强县归属冀州。贞观元年(627年),武强县属深州,贞观十七年(643年)省深州,武强复属冀州。唐末又属冀州。先天二年(713年)分瀛、冀、定三州地复置深州,治所在陆泽县(即今河北省深州市西南旧州),武强县再属深州。开元二年(714年),武强县改属冀州。永泰元年(765年),武强县复归深州。唐末,武强县最后归属冀州。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显德五年(958年),武强县属深州。宋、金时期,武强县均属深州。元时,武强县升置东武州,属真定路。辖武邑县、静安县。太宗六年(1235年),废东武州,仍为武强县,属深州。太宗十一年(1240年),割属祁州,旋改属鼓城等处军民万户所。中统二年(1261年),武强县改属晋州。
明朝,武强县属正定府。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建都燕京时,改为滹[hū]川郡。后仍名武强县,属晋州。清代循明制,武强县属正定府晋州。雍正二年(1724年),深州升为直隶州,原正定府的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并入。
民国元年(1912年)仍袭清制,本县属直隶省(省会在天津)深州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废府、州,一律改称县,各县隶于省。3月,以原保定、正定2府及易、定、深3直隶州区域置范阳道。5月,改为保定道,武强等40县属保定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军进入北京,废道制,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武强县直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间,全省先后设立了17个行政督察区,武强县属第九督察区(驻深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27日,日本侵略军分水(滏阳河)陆(沧石路)两路入侵武强,当日侵占了武强县城和小范镇。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 8 月,成立中共武强县委。抗日战争时期,武强县属冀中第八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30日,在冀中部队和县大队的打击下,最后一批日军约三十余人逃离县城,武强县彻底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河北省设立10个专区和唐山市、保定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4个地级市,武强县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0月16日,撤销衡水专区,其中所辖的衡水、深县、武强、武邑、枣强、冀县6县划归石家庄专区。1954年4月24日,武强县划属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12月,饶阳、武强两县并入献县。1960年,原武强县地改属深县。1962年3月27日,恢复武强县建制,仍属石家庄专区。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武强县属之。1967年12月9日,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武强县属衡水地区。1996年5月31日,撤销衡水地区和县级衡水市,设立地级衡水市,武强县属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