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丰镇厅东部二道河(今城关镇)另立一厅,命名为兴和厅,因元代兴和路而得名。民国元年(1912年)5月,改兴和厅为县。
【沿革】
春秋时期至战国中期,今兴和县境为代国属地,居代国西北部。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赵国灭代国,置代郡,在今兴和县境内置延陵城。秦,今兴和县位于代郡北境。
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今兴和县境内置延陵县、沮洳县(今兴和县台基庙乡一带),隶属代郡。西汉末,因匈奴入侵,县废。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分。今兴和县境为归附的南匈奴游牧之地。东汉后期到魏晋,县境被拓跋被鲜卑族所据。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九月,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为加强对边境的控制,沿长城设六军镇,即沃野镇(今乌拉特前旗境)、怀朔镇(今固阳县境)、武川镇(今武川县土城梁古城)、抚冥镇(今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柔玄镇(今兴和县台基庙村南一带)、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境)。今兴和县属柔玄镇。
隋,今兴和县境南部属雁门郡云内县,北部被突厥族占领,为突厥族游牧狩猎地。唐,今兴和县中部以南隶属云州,在今兴和县南部设榆林城,屯县防守。唐末,今兴和县被契丹族占领,在北部设单于都护府。
辽,今兴和县境属西京道奉圣州,在今兴和县境南置长青县。金灭辽后,改西京道为西京路,今兴和县隶属西京路抚州镇宁军。金承安二年 (1197年) ,在新城镇(今兴和县台基庙一带)设置威宁县,属抚州。
元,今兴和县境隶属中书省兴和路。明,威宁县废。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今兴和县境属蒙古察哈尔正黄、正红二旗游牧之地。雍正三年(1725年),今兴和县境划归直隶(今河北省)宣化府张家口厅理事同知管理。雍正十二年(1734年),山西巡抚觉罗石麟奏准,在新平路边外地(今兴和县高庙子)设立丰川卫;得胜路边外地衙门口设立镇宁所,;卫所隶属大同府大朔理事通判管辖。乾隆十五年(1750年),山西巡抚阿里兖奏准,撤销丰川卫、镇宁所的建制,改设丰镇厅。厅署设在镇宁所。今兴和县境为丰镇厅东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丰镇厅东部另立一厅,命名为兴和厅,厅治在今兴和县城。
民国元年(1912年)5月,改兴和厅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6月14日,察哈尔特别区设立。7月,设置兴和道,兴和县归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民国十年(1921年)10月,由丰镇、凉城、兴和三县析置集宁招垦设治局(亦称平地泉设治局,翌年12月升为集宁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17日,察哈尔特别区改为察哈尔省,绥远特别区改为绥远省,兴和县划属绥远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7日,日军攻占兴和县。10月28日,日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成立。11月29日,日伪蒙疆政府巴彦塔拉盟成立,兴和县划归巴彦特拉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绥远省设3行政督察区,兴和县属第二区(驻丰镇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蒙疆政府垮台,国民党政府在绥远省的统治依然存在,兴和县仍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驻集宁县)。同年,中共也在归绥地区成立了绥蒙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26日,兴和县解放。后国民党军队多次反扑,最终在10月14日,兴和县城获得彻底解放。
1949年12月31日,绥东解放区的绥远省人民政府与原国民政府绥远省政府正式合并,合组绥远省人民政府。兴和县隶属绥东专区(驻集宁县)。1950年11月,绥东专区改称集宁专区。1954年3月5日,撤销绥远省,所辖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隶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4月2日,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销,兴和县属乌兰察布盟领导。2003年12月1日,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属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