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批准磴口镇设县,“磴口镇”名称源于旧磴口,是黄河的一处重要渡口。“磴”,石之阶,由于该岸黄河槽基层坚硬,形成一级级台阶。
【沿革】
春秋末战国初,赵国“胡服骑射”迅速强大,不断北扩边境,长城修到高阙塞,磴口地区为赵属地。秦灭六国,北击匈奴,夺取了整个河套地区,置九原郡,磴口隶属九原郡。
秦末战争直到西汉武帝数百年间,磴口复为匈奴牧地。武帝时设朔方郡,下设十个县,其中在今磴口境内有窳浑(前127年置)、临戎(前124年置)、三封(前120年置)3县。临戎古城曾为朔方郡治所,窳浑曾为西部都治所。东汉至三国,磴口县地属匈奴。
汉末到隋先后隶属于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北魏。。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升统万镇置夏州,今磴口县地属夏州。
隋初到唐隶属于九原郡。唐末以来,党项族拓跋氏世居夏州。因拓跋思恭围剿黄巢有功,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以五州(夏、银、绥、宥、盐五州)降宋。磴口县地属宋夏州。西夏建国后,此地归天德军。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灭北宋,天德军为金国所属。
蒙古灭金后,于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升甘州置甘肃路,磴口县地属之。元至元八年(1271)甘肃路改为甘州路。明,今磴口县地属甘州、肃州边外地。清属宁夏道管辖,为阿拉善王爷封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编设阿拉善霍硕特旗,今磴口县地属之。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原属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带,划归平罗县。
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后,向西挺进,路经磴口,为军需供应方便和与绥甘廊衔接,遂决定设“磴口兵站”,并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日宁夏省政府成立,从甘肃省分立出来。1月30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磴口设县①,为五等县,直属宁夏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宁夏全省设置三个行政督察区,磴口县属第三区。同年5月,由原三个行政督察区改为银南、银北两个行政督察区,磴口县属银北区。不久后各行政督察区撤销,改由宁夏省政府直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23日,宁夏宣布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磴口县委在银川组建,并将磴口县委设在三盛公(今巴彦高勒旧城区)。1954年9月1日,宁夏省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并入甘肃省,磴口县属甘肃省蒙古自治区(后改名为蒙古自治州)。1955年4月9日,蒙古族自治州改名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磴口县属之。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旗合并,改立为巴彦淖尔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同时将磴口县划归巴彦淖尔盟。2003年12月1日,撤销巴彦淖尔盟,设立地级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属巴彦淖尔市。
【注释】
①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设县治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磴口地区虽有县治之名没有县治之实,地方控制权仍在阿拉善王爷手中。磴口县国民党县政府只有几个人,另设一个税局,人员不多,政府通过收一部分商贸税维持几十个人的薪俸。民国三十一年(1932年)以后,即马鸿逵入主宁夏,为加强其统治,以利搜刮,才正式任命了县长,设置了村乡保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