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新巴尔虎左旗


[日期:2021-02-04]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369次

【由来】
       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落之一部名。“巴尔虎”部落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地区,名称起源主要有“以居地得名说”和“以人名得名说”两种说法。

       “以居地得名说”此说主要来源于《多桑蒙古史》和《史集》,认为“巴尔虎”得名于贝加尔湖附近的“巴儿忽真脱古木”地区。《元史》称“脱古木”也作“脱古门”,蒙古语意为“窄”。巴儿忽真脱古木地区系因有巴尔忽真水而得地名,而古巴尔虎人则因其活动于巴儿忽真隘地区,所以才被称为“巴尔虎”。

       “以人名得名说”是巴尔虎人自己的史学家认为“巴尔虎”一词得名于巴尔虎的先人“巴尔虎代巴特尔”。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巴特尔”是古代蒙古社会的一种尊称,因此“巴尔虎代巴特尔”也可简称“巴尔虎代”。“巴尔虎代”的后人以他为自豪并逐渐将人名演变为全部族的名称。然后再由族名命名居住地的大山、河流和草原。“巴尔虎”古称“拔野古”,据考证“拔野古”的“古”字,意为“江河”之意。“巴尔虎”在古突厥语中意为“住在江边人”。

       清雍正十年(1732年)和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分两批从布特哈和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将巴尔虎部落迁来呼伦贝尔驻牧,寓兵于牧。为区别于两批移住呼伦贝尔地区的巴尔虎蒙古部,先来者称陈巴尔虎,后来者称新巴尔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伪满洲国将新巴尔虎左翼四旗合并称为新巴尔虎左翼旗。1959年11月,新巴尔虎左翼旗更名为新巴尔虎左旗(简称新左旗)。蒙古语称东为左。

【沿革】
       西周、战国时,今新巴尔虎左旗地属东胡游牧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东胡被匈奴族击败,属匈奴左贤王辖地。隋为突厥地。唐属河北道北部室韦都督府管辖的蒙兀室活动的地方。

       辽,咸雍四年(1068年)置乌古敌烈统军司,设统军使、都监等职,负责管理乌古部、迪烈部所在地区军政事务,今新巴尔虎左旗地为其所辖。金初,在乌古部、迪烈部所在地区亦置乌古敌烈统军司。天德二年(1150年)升为招讨司,又名东北路招讨司,今新巴尔虎左旗地为其所辖。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巴尔虎部落在贝加尔湖东部的巴儿忽真河一带过着半猎半牧的生活。由于巴尔虎部落生活在蒙古草原北部的森林中,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因亦尔坚”,意为“林木中百姓”。蒙古国成吉思汗二年(1207年),成吉思汗招降“林木中百姓”,封豁儿赤为万户长。后由右翼万户长木华黎统治,再后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封地。在元朝前期,巴尔虎部落除贝加尔湖至呼伦贝尔一带游牧外,有时还随从封建领主从呼伦贝尔至呼和浩特、内蒙古西部至青海一带往返游牧。

       北元至清朝初期,巴尔虎部落中除少数一部分留在青海外,大部分回到漠北喀尔喀及漠西卫拉特的部属,还有一部分返回内蒙古融入察哈尔蒙古族中。17世纪上半叶,沙俄侵入巴尔虎部落的故乡贝加尔湖一带。这时,巴尔虎部落主体已成为喀尔喀蒙古属部。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属于喀尔喀车臣汗部的巴尔虎,在车楞和都古尔的带领下,以巴尔虎各姓氏的名义向清王朝请求加入八旗(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军事与政治组织形式)建置,获得批准。雍正十二年(1734年),共有2984名巴尔虎兵丁及家属移住呼伦贝尔地区,按索伦兵制,其中2400人编为两翼八旗。左翼四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驻牧于哈拉哈河、乌尔逊河、呼伦湖东岸及海拉尔河下游两岸。右翼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蓝)驻牧于贝尔湖北岸、乌尔逊河和呼伦湖西岸及克鲁伦河下游两岸。左右两翼四旗各设1名总管,每旗设副总管1员。为区别呼伦贝尔地区的巴尔虎部落,清王朝将雍正十二年(1734年)年移此地者称新巴尔虎,将雍正十年(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移住呼伦贝尔地区者称陈巴尔虎。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府,由清政府派统领进行统辖。

       乾隆八年(1743年),清王朝停派统领,改由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隶属黑龙江将军)1人坐镇呼伦贝尔,统辖今呼伦贝尔地区事务,新巴尔虎左翼四旗亦归其统辖。不久,原新巴尔虎左翼四旗20个佐缩编为12个佐,镶黄、镶白两旗住牧旗境北部,正白旗住牧旗境中部。光绪七年(1881年),清王朝改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为副都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王朝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改设兵备道加参领衔,统辖各旗事务。

       民国四年(1915年),新巴尔虎左翼四旗属呼伦贝尔“特别区域”所辖。民国九年(1920年),呼伦贝尔“特别区域”被撤销,新巴尔虎左翼四旗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民国十六年(1927年),新巴尔虎左翼四旗总管额尔钦巴图,将总管衙门定居于正白旗头佐游牧地沙赉特氏人祭祀的“十三敖包”(今阿木古郎镇),结束新巴尔虎左翼四旗衙门近200年的游牧式办公状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6月,日本侵略军进占呼伦贝尔地区后,公布《兴安省官制》,废止索伦八旗制,将新巴尔虎左翼四旗合并称为新巴尔虎左翼旗(此时,“旗”的性质已不是原有的“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军事组织”,而是实际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组建新巴尔虎左翼旗伪公署,隶属兴安北省管辖。至此,清代八旗制度被全部取消,呼伦贝尔地区各旗均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各伪旗公署成为具有实际权力的行政机构。伪满康德十年(1943年)10月1日,成立兴安总省,管辖原兴安东、南、西、北4省行政区域。新巴尔虎左旗属兴安总省兴北地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伪满皇帝溥仪宣读“退位诏书”。10月1日,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成立后,新巴尔虎左旗属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1日,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同年4月,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巴尔虎左翼旗政府,随同呼伦贝尔盟,隶属内蒙古自治政府。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 ,简称东部行署。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 ,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期间,新巴尔虎左翼旗始终归属呼伦贝尔盟。1959年11月,新巴尔虎左翼旗更名为新巴尔虎左旗(简称新左旗)。1967年12月20日,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盟政府机关。1968年3月,成立新巴尔虎左旗革命委员会,隶属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5日,新巴尔虎左旗随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7月1日,新巴尔虎左旗随呼伦贝尔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12月,撤销新巴尔虎左旗革命委员会,成立人民政府。2001年10月10日,撤销呼伦贝尔盟和县级海拉尔市,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隶属呼伦贝尔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