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喀喇沁”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守卫者”。据《内蒙古游牧记》、《皇朝续文献通考》、《蒙古秘史》记载,喀喇沁,是蒙古族一个部落的名称,原居不儿罕山(即今蒙古国的大肯特山),称兀良哈歹部。该部所尔楚泰之子乌梁罕济拉玛,因辅佐成吉思汗定天下有功,1206年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辖此部。后为成吉汗守金谷仓库或金柩,传至七世孙和通,已有众六千户,游牧于额沁河(英金河),取“守卫者”之意,号所部曰“喀喇沁”。
另种解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上说:“喀喇沁”“意为‘酿奶酒者’”。依据萨冈彻辰的《蒙古源流》解释说:“喀喇沁(Haraqin),元代为喀喇沁部,在上都库尔图巴尔哈孙(俗称四郎城),饲养喀喇格沁古(Haragqi Guu),预备诸汗之酸马奶而得此名。”“喀喇格沁古”,意为“黑骒马”,“古”系蒙古语口语Guu的音译,其书面语读音为Geguu,意为“骒马”。由此可以推断:“喀喇沁”(Haraqin)一名,是由蒙古语“喀喇格沁”Haragqi演变而来,意为“黑毛色”。其词干称Qara,原意为“黑色”。
【沿革】
今喀喇沁旗境,西周时属鬼方活动区域。春秋、战国时期,东胡人活动于此。燕昭王十二年(前300年),燕将秦开袭破东呼,迫使东胡退却千里。陆续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今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
秦嬴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在燕地设置渔阳、右北平、辽西3郡,今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治无终(今蓟县)。秦末,楚汉相争,中原内乱,北方空虚,这一带为匈奴占领。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霍去病率兵5万驱逐匈奴,收复右北平郡。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鲜卑人迁至塞内,今喀喇沁旗境为辽西鲜卑人所据。延熹九年(166年),鲜卑大人檀石槐分其地为3部,今喀喇沁旗境属东部鲜卑,直至三国时期。
西晋时期,今喀喇沁旗境属鲜卑宇文部。东晋建元二年(344年),前燕慕容皝讨伐东部鲜卑大人宇文逸豆归,得其地,今喀喇沁旗境属前燕昌黎郡。晋泰和五年(370年),前燕亡,前秦尽得其地,今喀喇沁旗境属前秦幽州。晋太元五年(380年),前秦分幽州置平州,今喀喇沁旗境属平州昌黎郡(治今辽宁朝阳)。晋太元九年(384年),今喀喇沁旗境属后燕平州昌黎郡,不久,平州改为营州。北魏时期,今喀喇沁旗境为鲜卑后裔库莫奚族占据。
隋开皇二年(582年),库莫奚族改称奚族,今喀喇沁旗境仍为其所据。唐贞观三年(629年),奚族归附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于奚地置饶乐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饶乐府属河北道,今喀喇沁旗境属饶乐府。天宝十四年(755年),因安禄山叛唐,奚地羁縻属回鹘统治。元和元年(806年)奚王梅落去长安朝唐,被封饶乐郡王、归诚王,今喀喇沁旗境仍仍属饶乐府。
辽太祖五年(911年),奚部被耶律阿保机征服,奚地入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辽国在奚王牙帐地置大定县(今大明城),建中京大定府,今喀喇沁旗境分属大定府和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桥乡)。
金,贞元元年(1153年),改辽中京为北京,与大定府同治一城(今宁城县大明城),今喀喇沁旗境属北京大定府。蒙古中统三年 (1262) 置松州(治今赤峰市松山区),属上都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2月,改北京路为武平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武平路为大宁路,隶属于辽阳行省。今喀喇沁旗大部分属松州,一小部分属大宁路。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大宁路置大宁府,改上都路为开平府,不久废大宁府和松州。永乐十二年(1414)9月,在东北野人女真地区置老哈河卫,隶属京师,今喀喇沁旗境属老哈河卫管辖。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后,此地为蒙古林丹汗政权所统辖。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清王朝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两翼旗,其中喀喇沁右翼旗辖区包括今喀喇沁旗境。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两翼等旗札萨克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会盟,称卓索图盟①。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分置喀喇沁中旗,隶属于卓索图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喀喇沁旗属直隶承德府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清制设热河都统,监督节制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及其境内所设府县。民国三年(1914年),设热河特别行政区,下辖热河道和卓索图、昭乌达2盟,喀喇沁三旗属卓索图盟。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17日,以热河特别行政区改置热河省,喀喇沁三旗属热河省昭乌达盟。民国二十年(1931),取消旗制,原右翼旗辖地东部设建平县,西部设宁城设治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8日,日军第6师骑兵团第10联队占领喀喇沁右翼旗(今喀喇沁旗境)。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伪满洲国在日本扶持下建立,恢复旗制,设喀喇沁右旗公署于平庄。喀喇沁三旗均属伪满热河省直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宁城县,其区域分别并入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苏军第17集团军第8旅进驻平庄(喀喇沁右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7日,喀喇沁中旗自治政府在宁城大城子成立。1月19日,国民党十三军五十四师抢占宁城,也设立宁城县和喀喇沁旗政府,属热河省卓索图盟。3月7日,中共建西县委、县政府成立,辖爷府、公爷府、旺业甸、小牛群、罗家营子5个区,与喀喇沁右翼旗政府并存,实行蒙汉分治。4月15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卓索图盟分会在赤峰成立。卓索图盟分会辖喀喇沁左、喀喇沁中、喀喇沁右等9旗7县及赤峰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撤销卓索图盟分会,喀喇沁右旗与建西县合并,称喀喇沁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联合政府改为喀喇沁旗,直属热河省。
1956年1月1日,撤销热河省,喀喇沁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管辖。1968年1月28日 昭乌达盟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3月4日,喀喇沁旗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政府,喀喇沁革委会隶属昭乌达盟革委会。1969年7月31日,喀喇沁旗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喀喇沁旗随昭乌达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并改盟革命委员会为盟行政公署。1983年10月10日,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地级),属赤峰市,至今未改。
【注释】
①“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