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宁城县


[日期:2020-02-20]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3330次

【由来】
       民国十八年(1929年),热河省民政厅厅长呈请在平泉县北部设县治,并提议于小城子设立大宁设治局。民国二十年(1931年)3月,析平泉县北部四、五、六3区及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析置大宁设治局,治所在小城子。取名“大宁”是因为境内有辽代中京城,元代在此设大宁路,明代在此设大宁卫。后因“大宁”与山西省大宁县重名,于是决定更改设治局名称,取“大宁”的“宁”字和驻地小城子的“城”字,定名为“宁城”,12月,改大宁设治局为宁城设治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1日,宁城设治局改为宁城县。

【沿革】
       殷商始祖契立邑于紫蒙之野(今境内老哈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东胡人活动于此。燕昭王十二年(前300年),燕将秦开袭破东呼,迫使东胡退却千里。陆续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今宁城县境属右北平郡。

       秦嬴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在燕地设置渔阳、右北平、辽西3郡,今宁城县境属右北平郡,治无终(今蓟县)。秦末,楚汉相争,中原内乱,北方空虚,这一带为匈奴占领。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霍去病率兵5万驱逐匈奴,收复右北平郡。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率众来附,光武帝将其安置在右北平等郡。建武三十年(54年),鲜卑人迁至塞内,汉右北平郡郡治由平刚(今宁城黑城)移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宁城县为辽西鲜卑人所据。延熹九年(166年),鲜卑大人檀石槐分其地为3部,今宁城县境属东鲜卑,直至三国时期。

       西晋时期,今宁城县境属鲜卑宇文部。东晋建元二年(344年),前燕慕容皝讨伐东部鲜卑大人宇文逸豆归,得其地,今宁城县境属前燕昌黎郡。晋泰和五年(370年),前燕亡,前秦尽得其地,今宁城县境属前秦幽州。晋太元五年(380年),前秦分幽州置平州,今宁城县境属平州昌黎郡(治今辽宁朝阳)。晋太元九年(384年),今宁城县境属后燕平州昌黎郡,不久,平州改为营州。北魏时期,今宁城县为鲜卑后裔库莫奚族占据。

       隋开皇二年(582年),库莫奚族改称奚族,今宁城县地仍为其所据。唐贞观三年(629年),奚族归附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于奚地置饶乐都督府,府治奚王牙帐地(今宁城县大明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饶乐府属河北道。天宝十四年(755年),因安禄山叛唐,奚地羁縻属回鹘统治。元和元年(806年)奚王梅落去长安朝唐,被封饶乐郡王、归诚王。

       辽太祖五年(911年),奚部被耶律阿保机征服,奚地入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辽国在奚王牙帐地置大定县(今大明城),建中京大定府,作为辽代中、后期国都。今宁城县境分属大定县和长兴县(两县皆在大明城,属京县)。开泰二年(1013年),析京民县置劝农县(治必斯营子镇邢家沟村,金废),属大定府。

       金天辅六年(1122年),金兵攻占辽中京。贞元元年(1153年)3月,海陵王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作为陪都。宁城县境属北京大定府大定县和长兴县。贞祐三年(1215年)4月,蒙古大军攻占北京。

       元初,北京为北京路总管府,驻大定县。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2月,改北京路为武平路,大定县隶属辽阳行中书省武平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因北京连年地震,为求安宁,武平路改为大宁路,属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同年,大定县改为大宁县。今宁城县境属大宁县,南部一隅属榆州和众县。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大宁路置大宁府(治元代的大定县,今宁城县大明城),旋废大宁府和大定县。洪武二十年(1387年)8月,置大宁卫指挥使司。9月,置大宁都指挥使司,并在大宁城西南置新城卫(今甸子镇黑城村)。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宁都指挥使司改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景泰八年(1457年),蒙古朵颜部占据大宁,后朵颜部归附喀喇沁部。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将喀喇沁部编为左翼、右翼2旗,今宁城县境属喀喇沁右翼旗。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3旗会盟于卓索图,3旗归属卓索图盟。康熙十四年(1705年),增设喀喇沁中期,今宁城县地属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八沟厅为平泉州,升热河厅为承德府,辖平泉州。嘉庆十八年(1813年),因来喀喇沁中旗垦荒人数增多,清廷在大明城西嘎斯营子设大宁州判署(亦称平泉分州署)。

       民国元年(1912年),平泉州改为平泉县,辖今宁城县地。民国三年(1914年),设热河特别行政区,下辖热河道和卓索图、昭乌达2盟,平泉县属热河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17日,以热河特别行政区改置热河省,平泉县属热河省热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3月,析平泉县北部四、五、六3区及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析置大宁设治局,治所在小城子。因于山西“大宁县”重名,12月,改大宁设治局为宁城设治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5日,日军占领宁城。10月1日,宁城设治局改为宁城县,属伪满朝阳办事处。实行蒙、汉分治,宁城县治在小城子,喀喇沁中旗治所在大城子。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5月31日,朝阳办事裁撤,宁城县属伪满洲国热河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平泉县并入宁城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宁城县,其区域分别并入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中共冀热辽第十三地委成立承(德)平(泉)宁(城)联合县,联合县以光头山为中心,辖承德东部、平泉县全部、宁城县中南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承平宁联合县并入迁(西)遵(化)青(龙)联合县。10月,迁遵青联合县又并入与迁(西)卢(龙)青(龙)联合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冀热辽第十五地位在承平宁联合县北部建立宁(城)赤(峰)联合县。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苏联红军进占平泉。9月3日,冀热辽挺进军中路军迁青平支队接管平泉地区各级政权,成立平泉县,隶属热河省。宁城地区属平泉县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19日,国民党十三军五十四师抢占宁城,也设立宁城县和喀喇沁旗政府。5月,热河省将平泉县分成平泉、宁城两个县。宁城县辖宁城(即小城子)、八里罕、黄土梁子、天义、山头5个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7日,国民党军被逐出天义区,宁城县彻底解放。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宁城县人民政府改为宁城县喀喇沁中旗联合政府,直属热河省。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日,恢复为宁城县人民政府。

       1953年2月12日,成立宁城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启用蒙、汉文公章。1954年3月27日,恢复宁城县人民政府名称。1955年4月7日,宁城县人民政府改为宁城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1月1日,撤销热河省,宁城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管辖。1967年10月1日,成立宁城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政府。1969年7月31日,宁城县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宁城县随昭乌达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12月21日,宁城县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宁城县人民政府。1983年10月10日,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地级),宁城县属赤峰市,至今未改。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