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清末民初有杨、冯、杜等5户人家,为种地从老龙河引出一条水渠,人称“五家渠”。1950年6月,王震陪同彭德怀到此考察;195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冬耕队到此开荒;1952年3月,十七师师长程税长率队勘察修筑水库,“五家渠”开始被作为地名使用。1953年11月,十七师更名为农六师后,师部迁此,“五家渠”被作为自然镇名称沿用到2001年。2002年9月,国务院批准在五家渠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2004年1月19日,五家渠正式挂牌设市。
【沿革】
西汉以前,先后为塞种、大月氏的游牧之地,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年),匈奴西击月氏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属匈奴。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汉在西域设使者校尉,为在此建立地方政权奠定基础;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在乌垒设西域都护府,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降于汉,西域含今市境一带正式纳入汉朝版图。
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魏赐车师后部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天山以北皆为车师后部管辖。前凉建兴二十三年(335年),西域悉归前凉统治,本区由前凉西胡校尉杨宣管辖。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柔然大破西北部的匈奴遗部,吞并诸部,本地区属柔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高车反抗柔然,西迁至车师西北部,本地区一带受高车控制。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柔然大败高车,重又控制本区。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突厥取代柔然雄踞漠北,突厥木杆可汗继位,准噶尔盆地南部的铁勒诸部归其统治。
唐朝平定高昌,统一西域后,设置伊、西、庭3州。庭州设置于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辖金满、蒲类、西海、轮台4县,今五家渠地域在轮台境内。武后长安二年(702年),设北庭都护府,同时置轮台都督府。唐武宗会昌年间(841年~846年),回鹘部众大举外迁,其中一支进入北庭,史称“高昌回鹘”,庭州范围属其管辖。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辽王朝耶律大石占据北庭,西州回鹘臣属西辽,庭州属西辽。蒙古成吉思汗四年(1209年),臣属于西辽的高昌回鹘改向蒙古称臣,宪宗蒙哥元年(1257年),蒙古在西域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今市境一带为其彰八里城辖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重设北庭都护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置别失八里等地宣慰司,直接统辖天山以北军政事务。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东察合台汗国建立后,又为其领地。
明永乐十六年至宣德三年(1418年~1428年),瓦剌势力西进,控制了天山北路地区。明末清初,瓦剌(又称卫拉特、厄鲁特)分为四部,今市境先属和硕特,后属准噶尔部的垂木伯尔游牧地。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历经康、雍、乾三朝,历时68年的平定准噶尔叛乱以清廷的胜利而告终。次年,在乌鲁木齐设都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改为迪化直隶州。今市域为其所辖。光绪十年(1884),新疆设省。次年,迪化州升为府,同时增设迪化、昌吉等6县,本地为迪化县、昌吉县所辖。
民国十七年(1928)设置乾德县,本地地域属迪化道(后为专区)管辖的乾德县、昌吉县的一部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西北行辕军垦处。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猛进、八一、十六团3个军垦农场和农六师师部五家渠,行政区划仍属米泉、昌吉两县,工商税务等由两县派出机构管理,其他司法、行政事务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师、团场管理。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第十七师进驻迪化专区各县,在此屯垦建设。1953年十七师更名为农六师,师部由迪化迁至五家渠。五家渠因最初有五户人家在此修渠定居,遂于1969年改今名。农六师所属的猛进农场在五家渠南北一带开荒生产,八一农场在乾德县梧桐窝子一带开荒生产,十六团农场在蔡家湖一带开荒生产(地跨乾德、昌吉两县)。1954年2月,乾德县更名为米泉县,同年7月昌吉回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昌吉回族自治州),本地地域属昌吉回族自治区(州)管辖的米泉县和昌吉县。
1975年,农六师建制撤销后,团场归属昌吉回族自治州。1978年后,由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在五家渠分别设立工商、税务、物价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机构,管理五家渠和一○一、一○二、一○三3个团场的上述行政事务。1983年和1997年昌吉、米泉分别撤县设市(米泉市后又与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成为米东区),本地地域仍属两市管辖。1982年,兵团和农六师建制恢复后,团场复归农六师。师部五家渠成为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和地方政府通过工商、税务等机构行使政府部分职能的特殊行政区划单位。2002年9月17日,农六师所属的一〇一(全部)、一〇二(大部)、一〇三(大部)3个团场和师直五家渠(全部)的地域从原米泉市、昌吉市析出,设立县级五家渠市,市人民政府驻五家渠。2003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就五家渠设市发出通知。2004年1月19日正式挂牌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