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古为郐[kuài]国地,郑武公四年(前767年),郑武公灭郐国,其地入郑。郑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在此设郑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新郑县,以区别内史之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1994年5月16日,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
【沿革】
新郑在上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新郑属豫州。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春秋,郑武公元年(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郑武公四年(前767年),郑武公灭郐国,其地入郑。战国,郑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韩人迁都后在此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郑县入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新郑(以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苑陵2县,属颍川郡。
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三国,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
晋泰始二年(226年),割河南郡东部设荥阳郡,新郑县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割荥阳郡地,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广武郡县均移治圃田城(今河南郑州市东),苑陵县属荥州。北周,苑陵县仍属荥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管州,恢复新郑县,苑陵、新郑2县属管州。大业二年 (606年) 废管州,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2县,属管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管州,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五代,新郑县属郑州。
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宋元丰八年(1085年),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年) 改颖顺军为颍顺州,大定二十四年 (1184) 改颍顺州置均州,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元,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
明初,新郑县属钧州,隆庆五年(1571年),改属河南开封府。清初,新郑属钧州。雍正二年(1724年),禹州升温直隶州,新郑县改属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许州为府,新郑县改属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新郑县又复属开封府。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府存道,设豫东、豫西、豫南、豫北4个道,新郑县属豫东道(治开封县)。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为开封道,所辖未改。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冯玉祥主政河南,废开封道,设立豫北、豫东、豫西、豫南4区行政长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增设豫中一区、二区行政长公署,新郑县属豫中第一行政长公署(驻郑县)。不久,废区,新郑县直属于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新郑县属第一区(驻郑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21日下午,日军攻占新郑县,国民党新郑县政府迁至风后岭,后迁至密县周湾。11月,成立日伪新郑县政府。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中共解放风后岭,成立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军撤出新郑县,不久国民党新郑县政府迁回县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15日,解放军攻克新郑县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12日,陈谢兵团解放军再次攻克新郑县城,不久解放军奉命南下,县城随即被国民党军占据。10月21日,解放军第三次解放新郑县城。10月30日,新郑县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1955年1月17日,郑州专区公署驻地由荥阳县(今郑州市荥阳市)迁至开封县(今开封市祥符区),改称开封专区,新郑县随属。1958年12月5日,巩县、荥阳、密县、登封、新郑5县划归郑州市管辖。1961年12月19日,郑州市的巩县、荥阳、密县、登封、新郑5县划归开封专区领导。1968年9月9日,新郑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政府,属开封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80年4月28日,撤销新郑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新郑县人民政府。1983年9月1日,撤销开封地区,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5县划归郑州市管辖。1994年5月16日,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