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战国时为魏国的户牖邑,秦称户牖乡,秦赢政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东游至此,昏雾回塞不能进,遂改称东昏乡。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置东昏县。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废东昏县为东明镇,东汉建武元年(25年),东明镇复名东昏县。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废东昏县为东昏镇。后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未置县。北宋建立后,改东昏镇为东明镇。建隆四年(963年)复置东明县。金代,因黄河水患,东明县城迁出,原驻地被废为通安堡。正大九年(1232年),以通安堡置仪封县①,另析东明县地置兰阳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3月,驻江墓店的考城县因水患,迁入境内堌阳重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仪封县并入兰阳县,取两县首字改为“兰仪”县。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宣统皇帝溥仪名讳,改兰仪县为兰封县。1954年1月23日,兰封、考城2县合并,以两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
【沿革】
春秋时,地属鲁国。战国时称户牖邑,隶属魏国。秦称户牖乡,归属陈留郡之阳武县辖。秦赢政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东游至此,昏雾回塞不能进,遂改称东昏乡。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置东昏县(兰考县北二十里),属兖州陈留郡。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废东昏县为东明镇,东汉建武元年(25年),东明镇复名东昏县,仍属陈留郡。
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废东昏县为东昏镇,辖地南部归陈留国的外黄(故址在商丘市民权县西北),北部入济阳2县(故址在兰考东北四十里固阳镇)。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未设政区建制。
北宋建立后,改东昏镇为东明镇。建隆四年(963年)复置东明县(县城座落旧东昏城),属京畿路开封府。
金朝初年,因黄河决口改道,东明县被黄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兴定二年(1218年)为避河患,东明县城迁至黄河以北之东明集(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市东明集镇),原驻地被废为通安堡,属考城县。正大九年(1232年),于黄河南岸并设二县:一是割考城县通安堡置仪封县;一是析东明县六乡,置首乡(兰阳乡)为县,曰兰阳县(县治东昏故城)。
元,东明县隶属中书省大名路开州;仪封县属归德府睢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兰阳县城被黄河淹没,迁县城于韩陵(今城关镇老韩陵村)。
明洪武元年(1368年),因兰阳县城地狭,迁县城于马村(即今治),属开封府;仪封县自归德府睢州改属开封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仪封县县城被黄河淹没,县城南迁白楼村。
清,兰阳县、仪封县仍属开封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3月,驻江墓店的考城县(今商丘市民权县李堂乡江墓店村)的县城被黄河淹没,考城县知县雷逊于堌阳(今兰考县固阳镇)重建考城县城,属卫辉府。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仪封县城被淹,仪封的东七个里并入考城县。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仪封县西八个里并入兰阳县,取两县首字改为“兰仪”县。光绪元年(1875年)2月,考城县复属归德府。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宣统皇帝溥仪名讳,改兰仪县为兰封县。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府存道,设豫东、豫西、豫南、豫北4个道,考城、兰封2县均属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为开封道,所辖未改。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冯玉祥主政河南,废开封道,设立豫北、豫东、豫西、豫南4区行政长公署,兰封、考城等7县属豫西第一行政长公署(驻开封县)。不久,废区,兰封、考城等县直属于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兰封、考城2县属第二区(驻商丘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兰封、考城2县合并为东仁县。县印已铸,并报请上级备案,决定将县城迁至小宋集,后因群众呼吁,上级慨然收回成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19日,日军攻占考城。5月24日,兰封国民党守将桂永清临阵脱逃,日军轻易占领兰封。虽然次日晚国民党军收复兰封,但5月29日商丘守将黄杰临阵脱逃,导致商丘被日军占领,蒋介石见兰封会战败局已定,于是电令各军撤退,兰封遂被日军占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河南政区调整,从第一区划出开封、通许2县,第二区划出陈留、兰封、考城、民权、睢县、杞县6县,增设第十二区,专署驻兰封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兰封、考城县仍属河南第十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兰封县全境解放,归属陈留专区。10月28日,考城县全境解放,县政府进驻县城,属商丘专区,翌年2月,归陈留专区。
1949年10月,考城县县城由固阳镇迁至张君墓镇。1952年6月27日,撤销陈留专区,所辖兰封、考城等县划入郑州专区。1954年1月23日,兰封、考城2县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县城仍驻原兰封县城。1955年1月17日,郑州专区驻地由荥阳县迁至开封市,并更名为开封专区,兰考县属开封专区。1977年10月28日,开封专区所属的兰考县划归商丘地区。1980年8月18日,兰考县又划归开封地区。1983年9月1日,撤销开封地区,建地级开封市,兰考县属开封市。
【注释】
①仪封,县名源于《论语》:“仪封人请见(夫子)”的典故。仪封人的解释为:仪,卫国城邑;封,疆界;封人,掌管边境事务的官员。仪封人,即仪邑掌管边境事务的官员。宋代在东明县西北二十里有一城,曰仪城。至金代,传说此“仪城”为仪(邑)封人请见孔子处,所以,在封丘东部的黄陵岗(即考城通安堡)置“仪封县”,具有纪念孔子受访于仪(邑)封人的含义。“仪城”由此被改称为“仪封”。
【附加】
考城县沿革:
商曰北亳,又称景亳。商汤在景亳誓师,正式兴兵伐夏桀。商末,为伯邑考之采邑。西周至春秋时期,此地为子姓戴国,为郑国附庸。周桓王七年(前713年)蔡国、卫国随从宋国伐郑国,并侵入戴国,郑庄公以救戴国之名出师,围歼三国之师,又借机将戴国占为己有。郑取戴国都城戴邑后,改名榖[gǔ]城。后来此地为宋国所有,称葵丘。魏灭宋后,改名为“榖”。
秦统一六国后,在此建立榖县,属砀郡。秦朝末年,楚汉兵起,因戴邑多灾年,故改称“甾[ zāi ]县”(古汉语中“甾”同“灾”)。西汉时,仍称“甾县”,属梁国。王莽篡汉,改称“嘉榖县”。东汉建立,复称“甾县”。汉章帝东巡路过甾县,诏日“陈留甾县其名不善……,取其光烈考武王之义,改甾县为考城县。”属陈留郡(今河南开封)。
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国,考城县属济阳国,后济阳国除,改为郡,考城县属济阳郡。南北朝,刘宋时期考城属济阳太守。北魏,考城属沛郡。后考城改称考阳,并在此置北梁郡。北齐废北梁郡,考阳县改称成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重名,成安县改为考城县,属梁郡宋州。唐武德四年(621年),于考城县置东梁州。武德五年(622年),梁州废,考城县属曹州。元和十四年(819年)考城县改隶宋州,寻复属曹州。
五代时期,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省汴州为开封府,割曹州考城县改名戴邑县来属。后唐开封府复为汴州,戴邑复名为考城,考城属汴州。宋初,考城县属开封府。崇宁四年(1105年)考城县属拱州。大观四年(1110年),废拱州,考城县复属开封府。金,天德三年(1151年)拱州(宋政和中复置)更名睢州,考城县属睢州。
元,睢州属汴梁路,领四县:襄邑,考城,仪封,柘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置睢州,属开封府,洪武十年(1377年)5月睢州降为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11月复升为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6月,睢州属归德府,领县二:考城,柘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黄河水患,移考城县治于黄河北岸堌阳,以岸南地入睢州,考城改属卫辉府。光绪元年(1875年)2月,考城县复属归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