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栾川县


[日期:2019-07-25]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124次

【由来】
       汉元鼎四年(前113年),在此设鸾川亭,因世人谓伊水为鸾水,故亭以水名。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鸾川由伊阳县析出,置栾川镇,以栾木丛生而改为栾川。崇宁三年(1104年),栾川置县。金贞元二年(1154年),栾川县废为镇,属虢州卢氏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18日,解放军解放了栾川镇,设立栾川县。1960年8月15日,撤销栾川县,并入嵩县。1961年10月5日,恢复栾川县建制。

【沿革】
       夏商时期栾川为有莘之野。西周,属虢国莘川地。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灭虢,晋栾川地属晋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后,此地属韩国。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灭韩,置颍川郡,今栾川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今栾川县地属南阳郡析县,因析水得名。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析县属之。元鼎四年(前113年),置弘农郡,在此设鸾川亭,因世人谓伊水为鸾水,故亭以水名。治所在今城关大南沟河(葌[jiān]水)与伊河交汇处西侧,隶属弘农郡卢氏县。

       三国,今栾川地属魏国,隶司州弘农郡卢氏县。西晋,太始二年(226年),置上洛郡,今栾川地隶属上洛郡卢氏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栾川县地先后属东晋、刘汉、前赵、前秦,皆隶上洛郡卢氏县。南北朝时期,今栾川县地有鸾川亭,先后属北魏、西魏、北周,曾一度隶属鲁阳郡北山县、东亭县。

       隋,今栾川县地隶属弘农郡卢氏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弘农郡改为鼎州,贞观八年(634年)鼎州废入虢州。贞观八年(634年)鸾川亭改隶河南道卢氏县。先天元年(712年),析陆浑县地(南北朝时期东亭县旧址)置伊阳县,今栾川属伊阳县地。五代,沿袭唐制未改。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鸾川由伊阳县析出,置栾川镇,以栾木丛生改为栾川,隶虢州卢氏县。崇宁三年(1104年),栾川置县,隶永兴军路虢州。治所在今县城老街。

       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灭北宋,栾川县属金,隶虢州。贞元二年(1154年),栾川县废为镇,属虢州卢氏县。金大定元年(1161年),南宋少傅保军节度使王彦遣将杨坚收复栾川,恢复县制。未久,栾川复属金,仍为镇,隶虢州卢氏县。

       元,栾川为镇,隶南阳府嵩州卢氏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4月,降“嵩州”为县后,栾川镇隶南阳府卢氏县。万历元年(1573年),栾川镇隶河南府卢氏县。清,栾川镇隶河汝陕道卢氏县。雍正二年(1724年),升陕州为直隶州,栾川镇隶陕州卢氏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卢氏县仍属陕州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2月,河南省设立豫东道、豫北道、豫西道、豫南道4道,卢氏县属豫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西道改为河洛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卢氏县均直属于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全省设立11个行政督察区,卢氏县属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陕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21日,解放军解放了栾川镇,设立栾川县,属豫鄂陕边区第四专区。1月28日,野战军东进嵩县,县制撤销。国民党和地方武装进驻栾川县城,栾川复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卢氏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16日,解放军豫陕鄂区三分区部队解放栾川镇,再置栾川县,属豫陕鄂三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改隶七专区,即陕州专区。

       1952年4月8日,撤销陕州专区,并入洛阳专区,栾川县属洛阳专区。1960年8月15日,撤销栾川县,并入嵩县。1961年10月5日,恢复栾川县建制。1968年4月4日,栾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政府,隶属洛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6日,撤销栾川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栾川县人民政府,属洛阳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1月18日,洛阳地区撤销,栾川归洛阳市管辖。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