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宜阳县


[日期:2019-01-21]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132次

【由来】
       战国韩宜阳邑(也称韩城),因位于宜水(又称“韩城河”)之北,故名“宜阳”。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韩国在宜阳建县。东魏天平四年(537年),析宜阳地另设甘棠县,因有召[shào]伯在甘棠树下听政的典故而改名。隋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县为寿安县,以寿安山得名。据《国语》称‘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即寿安山(也称万安山、锦屏山)。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宜阳县为福昌县,以隋建立的“福昌宫”为名,因“福昌”二字吉祥,故用作县名。宋熙宁五年(1072 年),福昌县并入寿安县,元祐元年(1086年) 复置福昌县。金天德三年(1151年),福昌县改为宜阳县。元初,寿安县并入宜阳县。

【沿革】
       唐、虞、夏属豫州域,商属豫州雒西地。西周属周南地,为召伯听讼之地。春秋归晋,亦曾为毛国地。战国为韩宜阳邑。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韩武子为攻取郑国,把都城从平阳迁到宜阳。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韩景侯由宜阳迁都阳翟[dí](今禹州)之后,在宜阳建县。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灭东周后,设三川郡,宜阳县为三川郡所辖。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隶属不变。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其中京师地方称司隶校尉州,宜阳属之。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南阳二郡西境,置弘农郡,郡治灵宝,辖宜阳等11个县。东汉,宜阳属司隶校尉州弘农郡(恒农郡)。

       三国时,宜阳属魏国司州部新安郡。西晋,宜阳属弘农郡。东晋十六国时,宜阳历属汉,前赵、后赵及后秦。南朝宋,宜阳县仍属弘农郡。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置宜阳郡,辖宜阳、新安(今渑池境)、东亭(今嵩县境)3县。永熙三年(534年),魏分东、西,宜阳县归属无常。东魏,置金门郡,兼置阳州。天平四年(537年),废金门郡,置宜阳郡,辖宜阳、南渑池、金门三县。另设甘棠县,属新安郡。

       西魏文帝时(535年~551年),阳州下辖宜阳郡,郡治洛宁。大统三年(537年),在今洛宁东境,宜阳西境置北宜阳县,治所黄垆,属义州宜阳郡。废帝二年(553年),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北周明帝二年(560年)改阳州为熊州,治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韩城镇),领宜阳、同轨、新安、河南4郡。保定五年(565年)更南渑池县为昌洛县,属熊州。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宜阳郡为县,归属河南郡。开皇十八年(598年),将昌洛县改为洛水县。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县为寿安县(今河下一带),并于大业元年(605年)初,废熊州及洛水县入宜阳县。大业四年(608年)增设兴泰县(今赵堡乡,隋末废)。义宁元年(617年),移寿安于九曲。宜阳、寿安、兴泰3县(均为宜阳境)同属河南郡(兴泰曾一度属襄城郡)。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宜阳郡,改熊耳为永宁,宜阳郡领宜阳、渑池、永宁3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宜阳郡为熊州,改宜阳县为福昌县,以隋建立的“福昌宫”为名,福昌县为熊州州治;寿安县隶属谷州。贞观元年(627年),省熊州,福昌隶属河南府。贞观七年(633年)寿安迁至今宜阳县,改属洛州。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以其行宫兴泰宫城置为兴泰县(今赵堡乡西赵村)。神龙元年(705年)废兴泰县。开元元年(713年)洛州改称河南府,福昌、寿安2县隶属河南府。五代时期,福昌、寿安2县仍隶河南府。

       宋,福昌、寿安2县属京西北路河南府。宋熙宁五年(1072 年),福昌县并入寿安县,元祐元年(1086年) 复置福昌县。金大定六年(1206年)福昌县改为宜阳县。天德三年(1151年)改顺州置嵩州,宜阳县隶属嵩州;寿安仍属河南府。兴定元年 (1217) 改河南府置金昌府,寿安县属南京(也称中京)路金昌府。

       元初,寿安县并入宜阳县,隶属河南江北道河南府路。明、清两朝,宜阳县均属河南省河南府。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河南府,所辖宜阳等19县均属豫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西道改为河洛道,宜阳县属河洛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冯玉祥主政河南,废河洛道,设立豫北、豫东、豫西、豫南4区行政长公署,宜阳县属豫西第一行政长公署(驻洛阳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宜阳县属第十区(驻洛阳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16日,日军侵占宜阳全境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根据重庆谈判纪要规定,中共让出除豫北以外的解放区,宜阳县归属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区(驻洛阳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29日,宜阳县解放,9月初设宜南、宜北2县,分别属豫陕鄂第三区(后改为豫西三专区)、太岳第五专区(后改为豫西第一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宜南、宜北2县合并,仍称宜阳县,属洛阳专区。1968年8月,宜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政府,隶属属洛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4月1日,宜阳县取消革委会,恢复县政府,隶属洛阳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1月18日,洛阳地区撤销,宜阳县划归洛阳市管辖。

【注释】
       ①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南阳二郡西境,置弘农郡,取“弘大农桑”之意,郡治灵宝,辖11个县。东汉时,为避灵帝刘宏名讳改为恒农郡。西晋复为弘农郡。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466年)避讳改为恒农郡。永熙三年(534年)析置西恒农郡,治所在恒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北周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隋初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治所在弘农县(今灵宝市)。义宁元年(617年)改为凤林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鼎州,贞观八年(634年)废入虢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虢州为弘农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虢州。

       ②当时甘棠县的县治在现宜阳县城,而非今宜阳县鹿山镇的甘棠村。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东魏叛将侯景带兵攻陷东魏的甘棠县。西魏大统十年(544年),侯景在甘棠村附近修建九曲城。隋仁寿四年(604年),甘棠县改名为寿安县,治所仍在今天的宜阳县城。义宁元年(617年),寿安县治所移至九曲城。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