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洛宁县


[日期:2019-01-18]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463次

【由来】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在今洛宁北境置崤县,因崤山得名。中部置南渑池县,以北有渑池县而名。延昌二年(513年),在今洛宁西境置南陕县,以北有陕县名之。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在今洛宁东境,宜阳西境置北宜阳县。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南陕县更名长渊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北周保定五年(565年),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昌洛县为洛水县。大业元年(605年),废崤县、洛水2县入熊耳县。义宁二年(618年),长渊县更名长水县;熊耳县更名永宁县,并徙治所于永固城,意寓隋王朝“长治久安”。元,至正三年(1266年),长水、永宁合县,称永宁县。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避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名讳,改永宁为永甯[níng]。民国三年(1914年)6月,因与四川永寕道重名,永甯县改名为洛甯县,因属河洛道,并取意“洛水安宁”之意。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29日,解放军4纵12旅解放了国民党占据的洛甯县城后,分洛南、洛北二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洛南、洛北合县,仍称洛宁县。

【沿革】
       唐虞夏商今河南均属豫州域,今洛宁即属豫州域。西周属周南地。春秋归晋,亦曾为毛国地。战国时地属韩国。韩景侯由宜阳邑迁都阳翟之后,在宜阳建县,今永宁在宜阳县境内。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置三川郡,今永宁在宜阳县境内,属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析河南、南阳2郡置弘农郡,并置卢氏县,属弘农郡。此时今永宁县地东部分属宜阳、黾[miǎn]池2县,西部属卢氏县。三国和西晋,永宁仍属以上三县管辖,隶属魏国弘农郡(恒农郡)。前秦建元元年(370年),苻坚在凤翼山下建城,因苻坚字“永固”,时称永固城。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在今洛宁北境置崤县,因崤山得名,治所冶垆;中部置南渑池县,以北有渑池县而名,治所蠡城,2县均属司州恒农郡。延昌二年(513年),在今洛宁西境置南陕县,以北有陕县名之,治所长水城,属司州恒农郡。同年在洛河以南置金门县,以金门山得名,治所金门城,属宜阳郡。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魏分东、西。

       东魏天平初年(534年)置金门郡,治所金门县城,属阳州,领金门、南渑池、南陕、卢氏四县。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在今洛宁东境,宜阳西境置北宜阳县,治所黄垆,属义州宜阳郡。东魏兴和年间(539~542年),崤县属义州恒农郡;南渑池、金门属义州宜阳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南陕县更名长渊县,属义州恒农郡。次年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

       北齐沿袭东魏建制未改。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置崤郡,领陕中、北陕、崤三县。保定五年(565年),在同轨城(今杨坡乡城头村)置同轨郡,属东京;同轨郡领熊耳、渑池2县。同年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昌洛县为洛水县。开皇二年(582年),废宜阳、同轨二郡,熊耳县改属河南郡,徙治所于同轨城。大业元年(605年),废崤县、洛水2县入熊耳县。弘农郡领4县:弘农、卢氏、长渊、朱阳。义宁二年(618年),长渊县更名长水县;熊耳县更名永宁县,取长治久安之意,并徙治所于永固城(今城关镇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永宁县改隶熊州,又移治同轨城;长水县改隶虢州。贞观元年(627年)永宁县改隶谷州;贞观八年(634年)长水县改隶谷州。显庆二年(657年)废谷州,永宁、长水2县改隶洛州。开元元年(713年)洛州改称河南府,永宁、长水2县隶属河南府。五代时期,永宁、长水2县仍属河南府。

       北宋,永宁、长水2县隶属京西北路河南府。咸平元年(998年),永宁县治迁回永固城。金,皇统元年(1141年),永宁县属韶州;长水县属顺州。天德三年(1151年)改顺州置嵩州,领伊阳、永宁、长水、福昌4县。

       元,至正三年(1266年),长水、永宁合县,称永宁县,治所永固城,属河南路河南府。明,永宁县属河南府。清,永宁县仍属河南府。道光元年(1821年)为避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名讳,改永宁为永甯[níng]。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河南府,所辖洛阳、永甯等19县均属豫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西道改为河洛道,因与四川永寕道重名,永甯县改名为洛甯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冯玉祥主政河南,废河洛道,设立豫北、豫东、豫西、豫南4区行政长公署,洛甯县属豫西第三行政长公署(驻陕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洛甯县属第十一区(驻陕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17日,日军占领洛甯县城,国民党县政府流亡故县村。10月,日军成立日伪洛甯县政府。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八路军在旧县成立了洛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属豫西二专区。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根据重庆谈判纪要规定,中共让出除豫北以外的解放区,洛甯县归属国民党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陕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29日,解放军4纵12旅解放洛甯县城。分洛南、洛北二县,洛南县属豫西三专署,洛北县属太岳五专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洛南、洛北合县,仍称洛宁县,属陕州专区。

       1952年4月8日,撤销陕州专区,辖县并入洛阳专区,洛宁县属洛阳专区。1968年4月9日,洛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政府,隶属属洛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4月1日,洛宁县取消革委会,恢复县政府,隶属洛阳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1月18日,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县划归洛阳市管辖。

【注释】
       ①1956年更改生僻字和繁体字地名之前,永宁写作“永寕”,清代改“寕”为“甯”,其实,二字意义、读音相同,只是形不同而已。

       ②西周至秦汉时称“黾池”,地名源于一个水池名,水池则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生半翅目类昆虫)而得名。西汉黾池亦名彭池,属弘农郡。三国魏始改县名为渑池。

       ③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南阳二郡西境,置弘农郡,取“弘大农桑”之意,郡治灵宝,辖11个县。东汉时,为避灵帝刘宏名讳改为恒农郡。西晋复为弘农郡。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466年)避讳改为恒农郡。永熙三年(534年)析置西恒农郡,治所在恒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北周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隋初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治所在弘农县(今灵宝市)。义宁元年(617年)改为凤林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鼎州,贞观八年(634年)废入虢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虢州为弘农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虢州。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