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战国为魏国新中邑,秦国王龁[hé]攻拔宁新中,改宁新中为安阳县。据《安阳县志》:“变‘宁’为‘安’,义相近矣;水北山南曰阳,其以在淇北,故名。”另据民国《续安阳县志》卷3说:“相传安阳境内之北岭名寿安山,城在寿安之南,故曰安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
【沿革】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 秦将王龁攻克魏国“宁新中”邑,改“宁新中”为安阳。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 大将王翦始筑安阳城(今安阳市区东南约21.5公里处)。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属邯郸郡。
西汉,废安阳县,其地划入河内郡的荡阴县和魏郡的内黄县。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曹操为魏王,安阳地属魏王国的邺都之地。
晋,复置安阳县,又于今永和镇置长乐县,均属司州魏郡。十六国时期,前赵时安阳县和长乐县属冀州魏郡;后赵迁都于邺,2县均属司州魏郡;前燕迁都于邺后,改司州为中州,2县属中州魏郡;前秦、后燕时,2县均属冀州魏郡。
北魏天兴四年(401年),于邺城置相州,安阳、长乐2县属相州魏郡。韩陵之战后,北魏分裂为东、西,孝敬帝天平初年(534年),东魏迁都于邺,把荡阴县、安阳县废入邺县,属司州魏郡。北齐改魏郡为清都郡,长乐县废入临漳县。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北周又于今安阳县西南龙泉镇置零泉县,属林虑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魏郡,存相州,仍治安阳。开皇八年(588年),置临漳县和洹[huán]水县,于长乐故城重置长乐县。开皇十年(590年),邺县迁回故邺城,复置安阳县;又于安阳县西北置相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长乐县为尧城县。大业元年(605年),废相州为魏郡。大业三年(607年)相县废入安阳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魏郡为相州,今安阳县境有安阳、尧城、零泉3县,后又于安阳城西7.5公里处重置相县。武德四年(621年),省零泉县入安阳县。武德五年(622年),省相县入安阳县,并于安阳城置相州总管府。天宝元年(742年),相州改称邺郡。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占据邺郡,改称安成府。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相州。安史之乱后,于安阳置昭义军,后归属魏博藩镇①。唐末,改尧城县为永定县。
五代时期,境内仍为安阳县和永定县。后梁开平年间(907年—911年)改永定县为长平县。贞明元年(915年)于安阳城置昭德军,后废,安阳县属天雄军。后唐复改长平县为永定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于相州安阳城置彰德军。后汉、后周沿袭未改。
北宋,境内为安阳、永定2县,仍于安阳城置彰德军和相州,相州也称邺都。天圣七年(1029年)永定县改为永和县。熙宁五年(1072年)永和县省入安阳县和临漳县。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彰德军为彰德府。兴定三年(1219年)于安阳西水冶镇置辅岩县,隶属于彰德府林州岩军,县名有“辅助岩军”之意。
元,境内为安阳县和辅岩县。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改彰德府为彰德路,并于安阳城置录事司和总管府,辖四州五县②,属中书省。至元六年(1269年),省辅岩县入安阳县,同时划临漳县南部入安阳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录事司,改彰德路为彰德府,治所在安阳城,隶属河南布政使司。明成祖于永乐四年(1406年)封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就藩彰德府。历10王,至明末。清,安阳县属河南省彰德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安阳县废,为彰德府直辖地。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彰德府,以彰德府直辖地置彰德县,旋改安阳县,属豫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北道改为河北道,安阳县随属。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河北道废,安阳县属河南省豫北第三行政长公署(驻安阳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南省撤销行政区,安阳县直属河南省民国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河南省划为14个行政督察区,安阳县属于第十二行政督察区(驻安阳县)。10月,河南省改划11个行政区,安阳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安阳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4日,安阳县城被日军侵占,于安阳城置彰德县治和日伪河南省治。国民党安阳县政府迁往西南山区岭头等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漳南战役后,中国共产党在安阳东部,临漳东南部置安阳县,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回隆镇西南街。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撤销安阳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中共在西北山区建立安阳县,属太行区彰北办事处。民国三十年(1941年)安阳县改属晋冀鲁豫五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国民党安阳县政府南迁离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中共在安阳西南部与汤阴西北部地区(今属鹤壁市)成立安汤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中共在安阳县东部与内黄县西部成立安阳县,属冀鲁豫八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国民党安阳县政府进驻安阳城。共产党的东部安阳县与内黄县合并。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下旬,中共在平汉铁路以东、冯宿桥以西和原临漳县漳河以南地区设置安东县,5月初,改称邺县,属太行五专区。同时置漳南县,今安阳县的北郭、吕村、辛村3个乡属之。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6日,安阳县全境解放,城内及四关设安阳市。邺县、安阳县、安阳市并属太行五专区。同年8月20日,太行行署撤销,平原省建立,下设八个专区,安阳县、邺县属平原省安阳专区,安阳市为省辖市。10月20日,撤销漳南县,吕村、辛村划归邺县,邺县政府迁至崇义(1953年又迁至白壁集)。
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销,安阳县和邺县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4年9月25日,撤销邺县,并入安阳县,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8年4月8日,撤销安阳专区,其所辖各县划归新乡专区,安阳县随之改属。1959年10月1日,安阳县划归安阳市管辖。1960年8月15日,撤销安阳县建制,将原安阳县的行政区域划归安阳市。1961年8月16日,恢复安阳县建制,属新乡专区;12月19日,复置安阳专区,安阳县复属安阳专区。
1968年3月18日,安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9月7日,安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安阳地区革委会领导。1981年12月,安阳县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隶属安阳地区。1983年9月1日,撤销安阳地区行政公署,将安阳县划归安阳市管辖。
【注释】
①魏博节度使,又称天雄节度使,是安史之乱后唐朝设置的节度使。管辖着魏、博、相、贝、卫、澶六州,为河朔魏博、成德、幽州三镇之首。“河朔三镇”,实际上是名义上归附唐王朝中央的“独立王国”。
②彰德总管府,领怀州(今沁阳市)、孟州(今孟州市)、卫州、辉州四州及本府安阳县、临漳县、汤阴县、林虑县(今林州市)、辅岩县(今安阳县水冶东北)5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