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武帝谴大将路博德出师讨伐。元鼎六年(前111年)春,汉武帝驾幸豫北,走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市西南6千米的张固城村),恰在这时,路博德派使者献来南越国丞相吕嘉首级,武帝大喜,取“擒获吕嘉”之意,改新中乡为获嘉,并置县,属河内郡。
【沿革】
获嘉县在上古、夏、商朝为宁邑,属冀州。商王盘庚都城自殷迁沫(今淇县)后,此地属畿内地。周武王灭商后,为纪念在“宁”修兵练武,将宁邑改名修武邑,属鄘国,后属凡国。成王三年(前1038年),“三监叛乱”被平后,遂撤“三监”并为卫,封武王弟康叔为卫侯,境域属卫国。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周襄王将阳樊、原、攒茅之田赐给晋文公,并改修武为南阳,属晋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后,属魏国。周郝王四十二年(前273年),改南阳为修武。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修武县,属三川郡卫州。
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武帝谴大将路博德出师讨伐。元鼎六年(前111年)春,汉武帝驾幸豫北,走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市西南6千米的张固城村),恰在这时,路博德派使者献来南越国丞相吕嘉首级,武帝大喜,取擒获吕嘉之意,改新中乡为获嘉,并置县,属河内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冯柱之子冯石继承其母获嘉长公主爵位,称获嘉候,修武属获嘉候国地。
三国,境域隶属魏国的司州(今洛阳)河内郡,仍名修武。黄初中期,河内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县),境域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朝歌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复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隶属司州(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治所在洛阳)汲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也隶属司州汲郡。晋末废获嘉县,时获嘉县域属时修武县(今获嘉县),仍属汲郡管辖。
前燕建熙十一年(370年),前燕慕容藏于获嘉城东北建新乐城(今新乡市)。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复置获嘉县,并治移至新乐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此地属东魏,仍为获嘉县。北齐天保七年(557年),废共县,获嘉县治迁往共城(今辉县市)。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废获嘉县入修武县。
隋开皇四年(584年)废修武郡,移获嘉县治于南修武地(今徐营镇宣阳驿村),为获嘉县治今地之始,属河内郡。隋开皇六年(586年)割获嘉县、汲县两县部分属地,取新中乡首尾二字为县名,以新乐城(今新乡县之老县城)为治所,设置新乡县。开皇十六年(596年)于获嘉县置殷州。大业元年(605年)废殷州,保留获嘉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于获嘉置殷州,辖获嘉县、修武、武陟、新乡、共城五个县。贞观元年(627年)废州留县。贞观十三年(639年)获嘉县城从宣阳驿村迁至今县城,属河北道怀州。宋初,获嘉县属河北路怀州。天圣四年(1026年),获嘉县由怀州改属卫州,一直沿袭到金末。
元,获嘉县隶属于行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卫辉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获嘉县隶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洪武十年(1377年),获嘉县并入新乡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获嘉县。清顺治元年(1644年),获嘉县属河南省卫辉府,后又改属河南省彰怀道卫辉府。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卫辉府,彰卫怀道改为豫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北道改为河北道,获嘉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河北道废,获嘉县属河南省豫北第二行政长公署(驻博爱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南省撤销行政区,获嘉县直属河南省民国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河南省划为14个行政督察区,获嘉县属于第十四行政督察区(驻沁阳县)。10月,河南省改划11个行政区,获嘉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新乡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8日,日军从新乡兵分三路西犯获嘉城。国民党驻获嘉县部队及政府工作人员转移至修武之郇封、大小纸坊一带。获嘉全境沦陷。同年5月1日,日伪获嘉县政府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27日,国民党军进驻获嘉县城。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日,经过与国民党军和土匪的三年拉锯战,获嘉县最终获得解放,隶属华北人民政府太行行署四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建立,获嘉县属平原省新乡专区。
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销,获嘉县归河南省新乡专区。1960年8月15日,撤销获嘉县并入新乡市。1961年10月5日,恢复获嘉县,仍属新乡专区。1967年12月8日,新乡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获嘉县隶属新乡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9月19日,新乡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新乡地区行政公署,获嘉县属新乡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1月18日,撤销新乡地区,获嘉县划归新乡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