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殷商时代名宁邑。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伐纣途中因遭遇大雨,便勒兵宁邑,修兵练武,遂易名修武邑。《水经·清水注》:“《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矣。”
【沿革】
夏代隶属冀州覃怀之地,殷商始筑宁城,名宁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途中勒兵宁邑,修兵练武,遂易名修武邑,隶雍国。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改为南阳邑,隶晋国。
秦始置修武县,隶三川郡。西汉,高祖三年(前205年)将修武县分为山阳、修武两县,隶河内郡。
三国时期,修武县隶属魏国司州河内郡,黄初三年(222年)改隶冀州朝歌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年),隶司州汲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修武县分为南修武、北修武。南修武城置于今获嘉县宣阳驿村,北修武城置于今修武县李固村西南。东魏天平年间(534-537年)又置西修武,即今修武城址。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将古修武县治(今获嘉县城北崇兴寺东)迁至西修武城址,将南、北修武及山阳县并入,统称修武县,隶司州汲郡。
隋,修武县属冀州河内郡。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修武县置武陟县。大业十年(614年)废武陟县入修武县,大业十四年(618年)修武县废。
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浊鹿城(又名北修武)设陟州,隶河北道,复置修武县,属陟州。武德四年(621年),废陟州,分设武陟县、修武县,2县属殷州。贞观元年(627年)省殷州,修武县属怀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修武为镇,并入武陟县。元祐元年(1086年)废镇复县,隶河北西路怀州。
金,天会六年(1128年)修武县改隶河东南路怀州沁南军。元,宪宗七年(1257年)属怀孟路总管府;延祐二年(1315年)隶中书省怀庆路。
明代,隶河南布政司怀庆府河北道。清代,隶河南省怀庆府。乾隆六年(1741年),河北河务兵备道驻武陟县(旧县城),亦称彰卫怀道,领三府(彰德、卫辉、怀庆),24县。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怀庆府,彰卫怀道改为豫北道,修武县属豫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北道改为河北道,修武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河北道,修武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修武县属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治新乡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8日,日军攻陷修武县城。同年3月下旬,在修武县大东村成立了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是河南第一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修武县隶属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太行第四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10月17日,国民党地方武装侵占修武县城。20日,太行军区八军分区2团、45团攻克修武县城。11月上旬,国民党85军一部再犯修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18日,太行军区部队攻克修武县城,但不久再次被国民党军占领。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太行四专署撤销,同年7月30日,华北野战军第十四纵队和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部队解放修武县城,8月19日,平原省成立,修武县属平原省新乡专署(驻焦作县),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销,修武县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0年8月15日撤销修武县,并入焦作市。1961年10月5日恢复修武县,隶新乡专区。1968年2月27日,修武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政府。1980年10月,撤销修武县革命委员会,恢复修武县人民政府。1983年9月1日,修武县划归焦作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