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孟州在夏朝属孟涂氏封地,称孟涂国。春秋时属晋国,称河阳;战国时属魏国,称河雍。秦置河雍县。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改为河阳县。唐初置孟州,治河阳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为县,孟州始称孟县。1996年4月29日,孟县撤县设市,称孟州市,依唐代孟州而名。唐代孟州之名源于周武王会盟八百诸侯的孟津渡口。
【沿革】
今孟州在夏朝属孟涂氏封地,称孟涂国。在商、周时期为畿内地。周武王十一年(前1066年),武王姬发与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不期而至者八百诸侯,自孟津(因又名盟津,渡口名)渡河,誓师伐纣。
周桓王八年(前712年),桓王以苏忿生之田与郑,有温、原、缔、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愦,怀等12邑(向、盟包括今孟州范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晋文公迎周襄王入于王城,因功襄王赐阳樊(今济源境)、温(今温县)、原(今济源)、攒茅(今修武县西北)四邑归晋,晋遂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之地,并称之为"河阳"(盟、向均包括在这个范围之内)。战国时期属魏,称为河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置县,以河雍邑置河雍县,位于三川郡之北境。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改县名为河阳县,隶河内郡,属司隶校尉。新莽时期,改河阳县为河亭,东汉时期仍为河阳县,属河内郡。三国魏、晋因之。
元魏为河阳县,属河内郡,后为北中府。高齐废县为为河阳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重置河阳县,属怀州。
唐初为大基县,寻复河阳,属孟州。武德三年(620年 ) ,析河阳,置榖旦县,武德四年(621年)省。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以河阳二三城,怀、卫州为河阳军。会昌三年(843年),武宗采纳中书门下李德裕奏言,望升河阳为孟州。遂割河南五县租赋隶孟州。孟州下属五县:河阳、温县、汜水,河阴、济源,隶河北道。五代因唐制。
北宋,孟州置河阳三城节度使。政和二年(1112年),属济源郡。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孟州因河患,北向十五里筑今城为上孟州,原城为下孟州。
元初治下孟州。元宪宗八年(1254年),迁上孟州,属怀庆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为县,孟州始称孟县,属怀庆府。清因之。
民国二年(1913年)2月,撤销旧制的府、州、厅,在河南省设立豫东、豫北、豫西、豫南4个道,孟县属河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北道改名河北道,孟县随属;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废道制,孟县直属于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划全省为11个行政督察区,孟县划归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驻新乡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22日,日军占领孟县县城。4月初,日军在军民的沉重打击下,撤出县城。5月11日,日军再次侵占县城,因遭到国民党166师的抗击,于5月21日退却沁阳。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有一次占领县城,并成立伪政权。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8日,日军撤离孟县,国民党遂占据孟县。
八路军太岳部队经过8天激战,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4日清晨,解放孟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14日,国民党五十五旅164团及105团有一次占领孟县县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7日,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独立二团、三团在孟县独立营配合下收复孟县县城,孟县第二次解放。随后建立孟县人民政府,属太岳行署四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9年)8月15日平原省成立,属平原省新乡专署。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销,孟县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54年为孟县人民委员会,仍属新乡专区。1967年12月30日为孟县革命委员会,属新乡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复孟县人民政府,属河南省新乡地区行署。1986年1月18日,划属焦作市。1996年4月29日,孟县撤县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