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民国八年(1919年)布尔津正式设县,县因布尔津河而得名。“布尔津”,卫拉特蒙古语。在卫拉特语中,把三岁公骆驼称为“布尔”,“津”则为放牧者之意。当地哈萨克语还称此地为“奎干”(为汇合处之意),因布尔津河在这里汇入额尔齐斯河。
【沿革】
在西汉时期是西匈奴的游牧地。三国时属鲜卑,隋唐时期属西突厥。宋朝后,布尔津一带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元朝,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明代属卫拉特部首领管辖。
清朝在平定准噶尔部后,布尔津一带属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下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同时这里也是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属下的游牧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布多、阿勒泰分治,设阿勒泰办事大臣,归清廷理藩院节制,布尔津归阿勒泰办事大臣管辖。
民国初期,沿袭清朝旧制,阿勒泰作为特区,直属北京中央政府管辖。民国八年(1919年)阿尔泰划归新疆省,设阿山道。同年,布尔津正式设县,属阿山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阿山道改为设阿山行政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又改为阿山专区,承化县隶属未变。
1954年,改阿山专区为阿勒泰专区,同年11月29日设立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自治州辖伊犁、塔城、阿勒泰3专区,布尔津县隶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阿勒泰专区。1956年政府驻地设布尔津镇。1970年阿勒泰专区改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隶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