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襄城春秋时名“汜”,属郑国地。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前636年)避叔带之难居于汜。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楚破郑,涉汜水。楚灵王元年(前540年),在汜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后,设襄城县。五代时,梁太祖朱温的父亲名朱诚,讳“诚”及其同音字,曾改为襄县,后复名为襄城。
【沿革】
襄城春秋时名“汜”,属郑国地。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前636年)避叔带之难居于汜。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楚破郑,涉汜水。楚灵王元年(前540年),在汜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
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韩灭郑,襄城属韩。秦昭襄王七年(前300年),秦攻楚,取襄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以韩地置颍川郡,襄城属之。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后,设襄城县,并在城颍设颍阳县,属颍川郡,西汉时,仍属颍川郡。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颍川郡为左队,改襄城为“相城”。东汉恢复襄城原名。
三国时,襄城县属曹魏。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废颍阳县,其地并入襄城县。咸熙元年(264年),由颍川郡分出襄城郡。西晋仍置襄城郡,辖襄城、繁昌、郏县、定陵、父城、昆阳、舞阳等7县。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襄城属石勒建立的后赵。咸康二年(336年)废襄城郡,还并入颍川郡。
北魏又置襄城郡。太和十一年(487年),析襄城之首山,高阳山以南至滍水设高阳县,隶属汉广郡。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广州治所迁襄城。北齐天宝七年(556年)置襄城郡,治所襄城。北周建德二年(573年),改襄城郡为汝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废汝州,襄城仍属许州,又划首山以南置汝坟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于襄城,领汝坟、期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汝州及汝坟、期城二县,汝坟原襄境归襄城县,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属仙州(治今叶县)。开元十六年(738年)废仙州,还属许州,是年,又改属汝州(治今临汝)。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再属许州。天宝七年(748年)属临汝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属汝州。大历四年(769年),又以叶、襄置仙州,次年州废,襄城县仍隶汝州。
五代时的襄城县,后梁属许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汝州。北宋仍属汝州,隶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襄城县改属京西路。元丰六年(1083年)属京西北路。金初属汝州,隶汴京路。太和七年(1207年),改属许州昌武军,隶南京路。
元至元八年(1271年)属许州,隶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南京路改称汴梁路。明,襄城县属许州,隶开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年)又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许州复为直隶州,襄城县属之。
民国二年(1913年)2月,撤销旧制的府、州、厅,在河南省设立4个道,襄城县属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襄城县随属;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襄城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划全省为11个行政督察区,襄城县划归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许昌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日军攻陷襄城,国民党襄城县政府流亡外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日,国民党襄城县政府回到襄城。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12日,襄城县首次解放。1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趁陈赓兵团撤离之际,占领襄城。次年1月18日,9纵25旅75团攻克襄城。同月成立中共襄城县,隶属豫陕鄂边区,旋划归豫西第五地委。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2日,豫西区二、五地委和豫皖苏五地委所辖部分县合并,成立中共许昌专员公署,襄城县为其所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襄城县仍隶属许昌专区。1967年12月1日,襄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68年3月23日,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专区政府。1979年7月,许昌地区革委会撤销,改称许昌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5月27日,襄城县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襄城县人民政府,隶属许昌地区。1986年2月18日,许昌地区撤销,将郏县、襄城2县划归平顶山市管辖。1997年7月31日,将平顶山市的襄城县划归许昌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