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临颍县,因濒临颖河故名,治今固厢乡。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撤销临颍县,并入长社县。隋开皇二年(582年),临颍由长社县析出,复置县。大业四年(608年),颍水外溢,淹没临颍县城,城址遂从固厢向南迁7.5公里到龙脾岗(今黄土岗)之最高处筑新城(今县城)。
【沿革】
今临颍县地夏、商、周为豫州之地。春秋时,地属许国,建有城颍邑(今固厢乡城顶村)、大陵邑(今巨陵乡巨陵村)。许国为楚国附庸,后被楚国攻灭,地入楚国。战国时,地属魏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尽纳其地,置颍川郡,以颍水得名。城颍邑、大陵邑均属颍川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于城颍邑置县,因濒临颖河故名,治今固厢乡,属豫州颍川郡。王莽建立新朝,改临颍县为监颍县。东汉建武三年(27年),恢复旧名临颍县,仍属颍川郡。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在繁阳亭(今临颍县繁阳镇)筑坛,逼汉献帝禅位,建“魏”国,并改繁阳亭为繁昌县,取意“繁荣昌盛”。繁昌、临颍2县同属曹魏颍川郡。两晋沿袭未变。
南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年)废繁昌县,并入临颍县,属颍川郡。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部统一北方,临颍县属北魏郑州颍川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颍阴县并入临颍县。东魏天平元年(534年),繁昌、颍阴从临颍县析出,复置县,均属豫州颍川郡。北齐天宝七年(556年),设临颍郡,属豫州,领临颍、邵陵、曲阳3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撤销临颍、颍阴2县,并入长社县。
隋开皇二年(582年),临颍、繁昌由长社县析出,复置县,属颍川郡。大业四年(608年),颍水外溢,临颍县城被大水淹没,城址遂从固厢向南迁7.5公里到龙脾岗(今黄土岗)之最高处筑新城(今县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临颍县属之。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繁昌县,并入临颍县,属许州。天宝元年(742),许州改称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复称许州,临颍县属之。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临颍县改属许州匡国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临颍县改属许州忠武军。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临颍县属颍昌府大观四年(1110)复称许州。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淮北土地割让给金,临颍县属金国的许州昌武军。
元至元八年(1271年),临颍县属汴梁路许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临颍县属河南开封府许州。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辖:临颍、襄城、郾城、长葛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复改府为直隶州,所辖未改。
民国二年(1913年)2月,撤销旧制的府、州、厅,在河南省设立4个道,临颍县属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临颍县随属;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临颍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划全省为11个行政督察区,临颍县划归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许昌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2日,日军攻陷临颍县城,9月成立日伪临颍县政府。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中共在西华、临颍、郾城3县结合地方组建了西临郾县。同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国民党临颍县重新建立,仍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0月5日,中共的西临郾县撤销。12月,中共复置西临郾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13日,临颍县城获得解放。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8日,撤销西临郾县,临颍县以平汉铁路为界,划分东西两部分,路西属豫西行署沙北县(驻襄城姜庄);路东的临颍县(驻逍遥镇)属豫皖苏边区。5月1日,临颍县彻底解放。11月,沙北县撤销,原沙北县的繁城、杜曲划归许昌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繁城、杜曲划归临颍县,属许昌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临颍县仍属许昌专区。1968年3月23日,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专区政府;6月14日,临颍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政府。1979年7月,许昌地区革委会撤销,改称许昌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4月,撤销临颍县革委会,恢复县人民政府名称,隶属许昌地区。1986年1月18日,撤销许昌地区,漯河市升为地级市,临颖县划归漯河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