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新野名字的来源,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
其一:在远古时期,新野境域为沼泽之区,以后逐渐成为陆地,蔓草盈野,后经开发,成为良沃。建县时,改“薪”为“新”,名为新野。
其二: 据《水经注》称:淯水枝津分派, 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邓氏等陂,盖地为良沃, 故以新野为名。
其三: 新野的含义是新形成的田野。远古时期,南阳盆地据说是个湖泊,新野正处在湖底。盆地周围的山岭, 由于长期的风化和流水冲刷,致使湖泊逐渐淤积,最后只剩湖底是片积水区。大约到了战国时期,这处湖底也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汉置县,谓之新野。
其四: 新野县名的由来与新都有关。新都即今王庄镇的九女城。在汉代曾屡为侯国……因新野城位于新都邑西20公里,《尔雅》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县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
其五: 新野早在春秋时已为封邑, 称“蒸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的兴修,蒸野一带的土地得到灌溉, 皆成良田,从而人口增加,气象更新, 西汉初新建为县时,遂称新野。
【沿革】
夏为豫州之域。商、周时属邓国辖地。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楚灭邓,地为楚国。后地入晋国。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地属韩国。秦昭王六年(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邑(今邓州)。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穰县,属南阳郡。今新野县地属穰县。
西汉初年(前206年—202年)置县,始名新野,后置淯阳县(故城在沙堰镇夏官营),均属南阳郡。高祖七年(前200年)7月,置棘阳县(治今前高庙乡张楼村),因在棘水(溧河)之阳而得名。置朝阳县(治今新甸铺张庄村)。汉高后八年(前180年),置新都县(治今王庄镇九女城),各县均属南阳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废新都入新野县。建安六年(201年),刘备驻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拔新野,刘备奔往江夏。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县属曹魏,正始年间(241年—249年),荆州治所移驻新野。
晋武帝太康年间(281年—289年),分南阳郡立义阳郡,郡治在新野县,辖新野、棘阳、朝阳、穰、邓、蔡阳、安昌、随、厥西、平氏、义阳、平林12县。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分义阳郡立新野郡,郡治在棘阳县,辖新野、棘阳、穰、朝阳、安昌5县。
南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年—422年),河南郡侨治棘阳,新野郡治徙新野,2郡统属雍州部(今襄阳)。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废新野郡,大明元年(457年)复置新野郡,并废朝阳县。齐永泰元年(498年),新野郡属北魏,析新野县置西棘阳(治所在今沙堰镇古城)、南棘阳(治所棘阳故址);在棘阳置汉广郡,2县属之。时新野郡辖新野、穰、池阳3县,2郡统属荆州部。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改汉广郡为黄冈郡,改南棘阳县为百宁县,后复改为棘阳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废黄冈郡和棘阳县,改新野郡为滕王国,大象二年(580年)国废,复为新野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新野郡,新野县属邓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新野县属南阳郡。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新野为其辖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新野县内置新州,治所在今沙堰镇古城村,是年废,新野县复归邓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废新野县为镇,属穰县。
五代、北宋及金代,新野镇一直属穰县,隶邓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复置新野县,属邓州。至元八年(1271年),改申州为南阳府,新野随邓州属南阳府。明代,邓州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新野县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邓州。雍正后,新野县由邓州划出,直属南阳府。
民国二年(1913年)2月,撤销旧制的府、州、厅,在河南省设立4个道,新野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南道改名汝阳道,新野县随属;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新野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划全省为11个行政督察区,新野县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南阳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10日,日军侵占新野,次日,被民兵团击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27日,日军攻占新野县城。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日军撤离,新野县仍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22日,新野县解放,属桐柏区三分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16日,撤销桐柏区,原桐柏区三分区和豫西六分区合并为南阳专区。新野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68年2月20日,新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5月29日,南阳地市革命委员会成立;1979年11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革委会,恢复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5月24日,新野县革委会改称新野县人民政府,仍隶属南阳地区。1994年7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县级南阳市、南阳县,设立地级南阳市,新野县属南阳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