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柘城县


[日期:2017-02-11]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663次

 【由来】
       柘[zhè]城一名始于战国,属楚国。秦置柘县,据《太平寰宇记》:“邑有拓沟,以此名县。”柘沟应是以当地广泛生长柘树为名。西晋,废柘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县,并改名拓城县。

【沿革】
       今柘城县地,上古之世为朱襄氏邑。夏称“株野”,商称“秋地”。西周时陈国于此建都,称株野。战国时期为楚国的株邑,另少部分属宋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开始在这个城池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乃称“柘县”,属陈郡。

       西汉,柘县隶属淮阳国;境内北部又增设傿[yān]县(治今柘城县远襄镇),属陈留郡。东汉时期,柘县隶属陈国;傿县改称“鄢县”,隶属梁国。

       三国时期,县境分属陈郡、梁国、陈留国、谯郡四地。柘县属陈郡;鄢县属梁国。西晋,柘县废,县境分属梁国鄢县和武平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撤销鄢县,在原柘县地置拓城县,属宋州。大业三年(607年)宋州改为梁郡,柘城县属梁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梁郡又改为宋州,柘城县属宋州。贞观元年(627年)柘城县省入谷熟、宁陵2县,永淳元年(682年)复置柘城县。天宝元年(742年)以宋州置睢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置为宋州,期间柘城一直为其所辖。

       五代时期,柘城属宋州,为宣武军节度。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武军改为归德军,柘城县属归德军,后晋、后汉、后周沿袭旧制未改。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归德军改为应天府,柘城县为其辖县。崇宁四年(1105年)分开封、应天府置辅州,旋改拱州,治所在襄邑(今河南睢县)。辖襄邑、考城、太康、宁陵、楚丘、柘城6县。大观四年(1110年)废拱州,柘城县复属南京应天府。政和四年(1114年)复升襄邑县为拱州,隶京东西路。宣和六年(1124年)复割柘城县属拱州。

       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金兵攻下拱州,改拱州保庆军为睢[suī]州,属南京路,柘城县属睢州。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汴梁路睢州领4县:领四县:襄邑,考城,仪封,柘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柘城县属开封府睢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柘城县省入宁陵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柘城县。嘉靖二十四年(1545)6月,睢州改属归德府,领柘城、考城2县。清沿袭明制,柘城县仍属仍属归德府睢州。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归德府撤销,柘城县划归河南省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柘城县随属;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柘城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划全省为11个行政督察区,柘城县划归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商邱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2日,柘城县国民党守军弃城,日军进驻县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1日,伪豫东道公署在商丘成立,日伪柘城县属伪豫东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柘城县仍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19日,柘城县城第八次获得解放。民国三十年(1949年)3月15日,柘城县划归河南省商丘专区。1958年12月5日,商丘专区撤销,柘城县归属开封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商丘专区,柘城县复属之。1968 年1月,商丘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商丘专员公署;1979年10月,撤销商丘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商丘地区行政公署,期间柘城县一直随属。1997年6月1日,撤销商丘地区,设立地级商丘市,柘城县属商丘市管辖。

【注释】
       ①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