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周初为黄国。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以古黄国地置弋阳县。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更名定城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县为光州治。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光州直隶州为潢川县。由于该县为春秋古黄国地,县城又靠近潢河,所以取名潢川县。
【沿革】
今潢川古称光国,属扬州之域。西周初为黄国。楚成王二十四年(前648年),楚灭黄,黄地入楚。秦时,地属九江郡,后属衡山郡。
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以黄地置弋阳县,隶汝南郡。 东汉建武二年(26年)改弋阳县为弋阳侯国,仍隶汝南郡。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置弋阳郡,辖弋阳、期思、轪和西阳4县,隶豫州,系郡、县同治。晋沿袭未变。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较多时期内以淮河为界,北朝占据淮北,南朝占据淮南。各朝或为安置流亡人口而侨置州县,或为招纳士族而虚设官衔,州郡越变越小,县越来越多,甚至有名无实。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弋阳郡辖弋阳、期思、安丰3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以蛮民居地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娄、边城、史水、开化7县,均隶弋阳郡。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阳郡立光城左郡,大明八年(464年)省光城左郡为县,仍隶弋阳郡;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弋阳郡领弋阳、期思、南新息、上蔡、平舆5县;武帝永明十三年(495年)弋阳郡属北魏,只领弋阳1县;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在南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弋阳县归属北齐,定城后齐置南郢州,后废入南、北二弋阳县,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省北弋阳入南弋阳,更名定城县,治今潢川南城;陈宣帝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定城,改弋阳郡为淮南郡,省定城为郡治。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淮南郡,复弋阳郡和定城县,统定城、光山、殷城、固始、期恩、乐安6县,隶扬州。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治光山),以定城名为弘州(隶光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弦州复光州,属淮南道,领定城、殷城(今商城)、光山、乐安、固始5县。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今潢川名光州之始),州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县,隶淮南道;弦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光州为弋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光州,隶淮南道。五代十国时期沿袭唐制。
宋太宗至道二年(997年)光州领定城、固始、仙居(南宋时省入光山县)、光山4县,原殷城县先改称商城县,至道三年(997年)商城县并入固始县为商城镇。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光州隶淮南西路;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升为光山军,不久又属光州,领属依故;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为避金太子光瑛讳,改光州为蒋州,未几即复,定城均为州郡治。
元代,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光州改为汝宁府,领定城、光山、固始3县。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为光州治,洪武四年(1371年)光州改属中都临濠府(治今安徽省凤阳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仍属汝宁府,原定城县省去,由光州管实土;光州领3县:固始、光山、息县;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固始置商城,隶光州,光州辖4县。清初沿袭明治,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直隶河南布政使司,仍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4县。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光州直隶州为潢川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南道改名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潢川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全省设立11个行政督察区,潢川县属河南第九行政督察区(驻潢川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18日,经过与我军激战,日军占领潢川县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初,日军再次占领潢川县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潢川县仍隶属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潢川解放。5月,设立潢川专区,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罗山、新县7县。1952年12月6日,撤销潢川专区,并入信阳专区,潢川县属信阳专区。1968年6月,信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信阳专署,1980年5月,信阳地区革委会撤销,潢川县属信阳地区行政公署。1998年6月9日,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潢川县属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