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三国两晋时称“悬瓠城”,一度为上蔡县治和汝南郡治。隋大业初年(605年)析武津县(即上蔡县)设汝阳县,属蔡州。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因断汝河上源之水经郾城入颍河,汝南水患大减,百姓稍得安宁,改蔡州为汝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2月,汝宁府撤销,汝阳县改称汝南县,因古为汝南郡治,故名。
【沿革】
今汝阳县地古属豫州。商周时期属蔡国,周定王二十二年(前447年)楚师灭蔡,地属楚国。秦统一六国后,地属陈郡的上蔡县。两汉时,地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①。
三国时,为魏国汝南郡上蔡县地。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迁汝南郡治上蔡县于此,称悬瓠城。悬瓠,是个象形地名,《水经》云:“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别出一支,又屈东转南形若垂瓠,故号悬瓠城。”。
南北朝时,刘宋在悬瓠城侨立司州。北魏神龟二年(519年)因武津县(由上蔡县改)治升为蔡州治,便移武津县治于悬瓠城,改武津县为临汝县。后周置总管府。
隋,悬瓠城仍为豫州治,不久改豫州为溱州。大业初年(605年)溱州又改为蔡州,析武津县地设汝阳县,属蔡州。大业三年(607年)蔡州改为汝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汝南郡,改称豫州,汝阳县属豫州。宝应元年(762年)为避皇帝李豫名讳,豫州改名为蔡州,属淮西节度使,汝阳县属蔡州。五代时期,汝阳县仍属蔡州。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全国分为15路安抚使,汝阳县属京西路蔡州。熙宁五年(1072年)京西路分为京西北路和京西南路,汝阳县属京西北路蔡州淮康军节度。
金国设立5京14总管府,汝阳县属南京路蔡州镇南军节度。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因断汝河上源之水经郾城入颍河,汝南水患大减,百姓稍得安宁,改蔡州为汝宁府,汝阳县属汝宁府。明、清两朝汝阳县均属汝宁府。
民国二年(1913年)2月,汝宁府撤销,汝阳县改称汝南县,为豫南道治所。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南道改名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汝南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全省设立11个行政督察区,汝南县为河南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地。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中旬,日军第三次侵占汝南县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汝南县仍隶属国民政府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4日,汝南县最后一次解放,隶属汝南专区。3月,汝南专区与桐柏区的第一、第二专区合并,改称确山专区,汝南县属确山专区。8月,确山专区迁驻信阳市,改称信阳专区。
1965年6月16日,分出信阳专区的确山、汝南、平舆、新蔡、上蔡、西平、遂平、正阳8县和南阳专区的泌阳县,设立驻马店专区。1968年1月,驻马店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驻马店专署,1979年7月1日,驻马店地区革委会撤销,汝南县属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6月8日,撤销驻马店地区,设立地级驻马店市,汝南县属驻马店市。
【注释】
①自汉代后,于此地又先后置平舆、宜春(北宜春)、保城等县。北宜春于南朝宋代废,保城于隋代大业元年(605年)省入汝阳,平舆于元代省入汝阳,至此汝阳统一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