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网站首页 >> 中国地名 >> 河南省 >> 济源市 >> 文章内容

济源市


[日期:2016-09-17]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885次

【由来】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改济源县为原州,次年废州复为县。1988年6月25日,撤销济源县,设立济源市(县级)。1997年12月18日,济源市改由省直辖。

【沿革】
       禹治天下,导九州,今济源地属冀州之域。夏朝称为“原”。少康中兴,"十八年迁于原"。少康子帝杼(予、伫)居原。商朝,属畿内地,有原、向二邑。

       西周,为畿内地。有原国(今庙街一带)、樊国(即阳樊,今城西曲阳或城东南裴城一带)、向国(今坡头乡左山一带)、单(檀)国(今坡头乡泰山一带)、苏国(今城北)和烯邑(城东)。还有召公采邑(今邵原南)、毛公采邑(今毛田)。

       春秋,先属郑,后属晋。有原、樊(阳樊)、单(檀)等诸侯小国和向、烯、苗(今封门口南一带)等城邑。战国,先属韩,后分属韩、魏。有原、轵(今轵城)、阳樊(河雍)、向(高平)、邓(坡头乡左山南)等城邑。

       秦朝,置轵县(治今轵城镇),属三川郡。汉朝,增置沁水县(治今王寨)、波县(治今裴城),均属司隶部河内郡。高帝元年(前206年),封公上不害为波侯;高后元年(前187年)、文帝元年(前179年),轵城两次封为侯国。三国,轵、沁水、波三县,皆属魏司州河内郡。

       晋朝,省波县(入野王县)、沁水县。寻复置沁水县,与轵县同属司州河内郡。南北朝,轵、沁水二县始属北魏司州河内郡。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析垣曲增置共平县(治今王屋镇),属东雍州邵郡。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为东、西魏,以封门口为界。轵、沁水二县改属东魏怀州河内郡;共平县改属西魏东雍州邵郡。之后,封门口以西属北周,以东初属北齐,后属北周。北齐时,沁水县省入轵县。北周初改袭平县为王屋县,后在县治所置怀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平齐废怀州,改置王屋郡。

       隋开皇初,废王屋郡。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以济水所出,因名",属河内郡。大业二年(606年),省轵县入河内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轵县;王屋县更名邵伯县,属邵州。武德二年(619年),于济源城置西济州,并析置阳(治今苗店)、燕川(治今大社一带)二县属之。又析置邵原县(治今邵原镇),隶邵州;析置长泉县(治今长泉)、大基县(治今蓼坞),隶怀州。武德四年(621年)废西济州,澳阳、燕川二县并人济源县,长泉县并人大基县,隶怀州;邵原县并人邵伯县,隶邵州。武德八年(625年),省大基县。贞观元年(627年),省轵县入济源县;废邵州,邵伯县改隶怀州。显庆二年(657年),济源县改隶洛州;邵伯县复名王屋县,改隶河南府。咸亨四年(673年),复置大基县,隶河南府。先天元年(712年),大基县更名河清县。会昌三年(843年),济源、河清改隶孟州。不久,河清又改隶河南府。

       五代十国,济源县属孟州;王屋、河清二县属河南府。宋开宝元年(968年),河清县移置白坡镇,仍属河南府。熙宁五年(1072年),王屋县改属孟州.政和二年(1112年),改孟州为济源郡,济源、王屋二县同归属。金天会六年(1128年),废河清县为白坡镇;济源郡复名孟州,济源、王屋二县仍属。

       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改济源县为原州;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废州复为县,仍属孟州。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王屋县并入济源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济源县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清朝,济源县属河南省怀庆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怀庆府,济源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年(1913年),以清朝的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组成属河南省豫北道,济源县属豫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豫北道改名河北道,所辖不变。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济源县直属河南省。同年秋,冯玉祥为河南省政府主席时,设立豫北、豫东、豫西、豫南4区以及直南,鲁西行政长公署,济源县属豫北第二行政长公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划全省为11个行政督察区,济源县属第四区(驻新乡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21日,侵华日军第14师团酒井支队攻陷济源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17日,日伪在安阳成立伪豫北道公署,济源为其辖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日军正式成立了伪济源县政府。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太岳区第四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3年)2月,析济源西部置王屋县,3月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太岳区第四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仍划河南为12个行政督察区,济源县属第四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国民党以重兵向中原军区发起进攻,但经过一年的大小战役,国军兵败刘邓、陈粟、陈谢大军。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撤销王屋县,将王屋县的一、三区并入济源县。7月14日,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独立二团围攻驻南陈孟县、济源县国民党政府,8月31日济源县解放,仍属太岳区第四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撤销冀东、冀中、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太原等七个行政区,于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成立平原省,济源县改属平原省新乡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销,济源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员公署。1975年5月,济源工区办事处成立,由省直辖,并析济源县置虎岭区,同属工区办事处。1977年5月,济源工区办事处被撤销后,虎岭区并人济源县,改属新乡地区。1986年1月18日,济源县改属焦作市。1988年6月25日,济源撤县建市,为省直辖县级市,计划单列,由焦作市代管。1997年12月18日,济源市改由省直辖。

【注释】
       ①武王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初在济源境内,后迁温县西南。

       ②召公采邑原在陕西省岐山县,后移至扶风县,后又东移至邵原南。

       ③春秋时苗贲贵皇仕晋,食采于苗。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