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析云中县地置天成县,因唐代曾在此设天成军,故名。金改为天城县,元复改为天成县,明初县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置天成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镇虏卫自大同迁此与天成卫同治。清顺治三年(1646年)两卫合一,取两卫首字定名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天成卫升为天镇县。
【沿革】
春秋时期,今天镇县地属代国。战国时期,赵襄子元年(前457年),赵襄子使人击杀其姐夫代王,进而吞并代国,地入赵国,为延陵邑。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赵国北破林胡、娄烦,开地数千里,设置云中、雁门、代郡,延陵邑属代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延陵县,属代郡。西汉仍置延陵县,治今县境东北新平堡,又置阳原县,治今县境南,俱属代国。东汉废延陵县为乡,隶属当城县。
三国时,属魏国幽州代郡当城县地,但延陵乡已废。嘉平五年(253年)后为鲜卑族占有。晋元康五年(295年)为鲜卑人拓跋猗卢封地。十六国时,地先后归后赵、前秦、后燕。
北魏置琦城、和堆城、石虎城。道武帝置广牧县,属朔州附化郡,寻废。天兴元年(398年)地属司州代尹,为畿内地。五代北齐、北周时期属云中县地。隋开皇二年(582年),为避隋文帝父亲杨忠名讳,云中县改为云内县,属马邑郡。大业三年(607年)为突厥占据。
唐贞观五年(631年),破突厥,地属安边郡云内县地,其后设天成军。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置定襄县,同时云内县废入定襄县。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定襄县为云中县,属云州。乾元元年(758年)迁来横野军,仍称天成军。
五代时期,后唐为天成军。后晋属大同府蔚州地。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辽初为大同军节度使蔚州地。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析云中县地置天成县,因军故治,属大同府。
金天会二年(1125年)金灭辽,天成县改为天城县,仍属大同府。贞祐二年(1214年)于弘州阳门镇置阳门县,以阳门山得名,故治在今县境东。元废阳门县,复改天城县为天成县,直属宣德府,中统二年(1261年)改直属兴和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天成县改属大同府,寻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正统十四年(1449年)镇虏卫自大同迁此与天成卫同治,隶属不改。清顺治三年(1646年)两卫合一,取两卫首字定名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镇卫为天镇县,属大同府。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全国废府、州、厅为省、县两级制,天镇县直属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北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雁门道,天镇县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撤销道一级政区,天镇县又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天镇县属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驻五台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2日,日军攻占天镇县城。10月,设立伪天镇县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改称县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成立“晋北政厅”,隶属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1日,“晋北政厅”改为“大同省公署”,下辖大同、天镇等13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天镇县城被五百余伪军占领。9月7日,冀察军区第十三军分区所属第七团,第二十团、独立团和天阳支队围攻天镇城,9月8日晨伪军头目逃走,天镇解放。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 月成立兴(兴和)怀(怀安)天(天镇)联合人民政府。 同年秋,国民党军队占领天镇,将天镇县划入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大同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天(天镇县)阳(阳原县)人民政府。3月24日,天镇县城解放,天阳县改为天镇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15日,北岳区与冀热辽区合并建立察哈尔省。北岳一专署改为察哈尔省雁北专区,天镇县为其所辖。
1952年11月15日,察哈尔省撤销,雁北专区划归山西省,天镇县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58年11月3日,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1月21日,天镇县撤销,并入阳高县。1961年7月9日,恢复天镇县建制,属晋北专区。1961年6月2日,撤销晋北专,恢复忻县专区和雁北专区;1967年3月16日成立雁北区革命委员会,7月改称雁北地区革命委会;1978年雁北革命委员会改称为雁北行政公署,此期间天镇县一直随属。1993年6月25日,撤销雁北地区行署,天镇县属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