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沁源县


[日期:2016-07-09]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035次

【由来】
       西汉置谷远县,西晋时县废。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以原谷远县地置沁源县,因沁水之源而得名。沁水,古称洎[ jì]水,少水,现名为沁河,是黄河下游的一个支流。

【沿革】
       古为冀州之域,春秋为晋之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今沁源县地属韩国上党郡,后属赵国。秦属上党郡。

       西汉置谷远县,王莽时,反其意而用之,改谷远为谷近县,东汉时恢复旧名。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割太原郡四县兹氏、中阳(今孝义)、谷远(今沁源)、界休,置西河郡,属并州。西晋废谷远县名,地属上党郡。

       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始置沁源县,县治在今城南一里处。同年,于沁源县置义宁郡,领团城(沁源县境)、义宁、安泽、沁源等县。北齐天保七年(557年),废团城县,以冀氏县(安泽县东南)来属,义宁郡仍领四县。北周,沿用不改。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沁州,州治在沁源县城南。同年,析沁源北部置绵上县,属西河郡。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沁州,沁源县属上党郡;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仍复义宁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沁州,仍治沁源县。武德二年(619年),在沁源西部,分设招远县,属沁州。武德三年(620年)废招远县,其辖地仍归沁源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沁州为阳城郡,领沁源、和川、绵上,铜鞮(有些记载中无铜鞮县)4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沁州,州治在沁源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铜鞮县乱柳石围中置威胜军,在今沁县城置沁州,从此,沁州从沁源迁到沁县,沁源县属威胜军。金天会六年(1128年),改威胜军为沁州。元光二年(1223年)沁州升为节镇军,曰义胜军,领铜鞮、武乡、绵上、沁源四县。同年始置谷州,谷州治在沁源。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废谷州,沁源县属沁州。至元十年(1273年)绵上县废入沁源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铜鞮县名,通称沁州,领沁源、武乡两县。清沿明制,沁源仍属沁州。

       民国元年(1912年)5月,中华民国建立,全国废府、州、厅为省、县两级制。沁源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为冀宁道,沁源县属冀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除道制,沁源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沁源县属第三行政主任公署(驻沁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20日,日军占领沁源县,山西省最后一座县城沦陷。由于抗日军民连续883天的围困,驻沁源城日军缺粮断水,频遭袭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11日,日军被迫撤出沁源县境。

       抗日战争期间,沁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中心。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1日,在沁源正式成立了太岳区抗日行政公署,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同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朱鹤岭以北地区分设绵上县,绵上县政府驻东村、赤石桥、水峪等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11日,沁源军民围困战胜利后,沁源和绵上又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太岳区的岳北专署驻沁源城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沁源县划入第三行政督察区,后划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驻沁县),但沁源县实际为中共控制区域。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9日,中共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太行、太岳、太原3行政区和陕甘宁边区的晋南、晋西北2区50县,合并设立山西省。8月19日,设立长治专区,沁源县属山西省长治专区。

       1958年11月3日,长治专区改名为晋东南专区。9月5日,撤销襄垣、沁县两县,合并设立襄沁县。11月21日,撤销襄沁、沁源2个县,合并设立沁县。1960年1月7日,襄沁、沁源从沁县析出,恢复原来建制。1967年4月成立晋东南区革命委员会,同年8月改称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晋东南地区公署,期间沁源县一直随属。1985年4月30日,撤销晋东南地区,将原晋东南地区的襄垣、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沁源9县划归长治市管辖。

【注释】
       ①据古史传说,神农炎帝曾在羊头山见丹雀衔来一株九穗嘉禾,炎帝就把它播撒在田间,不久长出一斤嘉禾,据说味道香甜,食之可长生不死,所以西汉在此置谷远县,县治谷远城,后来讹传为孤远城。

       ②抗战时期,山西省共105个县,有103个县先后沦陷,永和县和平顺县两个县未遭日寇占领。山西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阳高县(1937年9月9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沁源县(1942年10月20日沦陷)。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