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明嘉靖八年(1529年)2月,陈卿起义被镇压,明朝政府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废上党县,增设长治县和平顺县,取“长治久安、太平顺化”之意,平顺之名始于此。
【沿革】
今平顺县地原属潞城县。明嘉靖八年(1529年)2月,晋、豫、鲁三省十五万官军镇压了陈卿领导的起义后,析潞城、黎城、壶关3县地置平顺县,属潞安府。清初,平顺县仍属潞安府。清乾隆二十九年(1674年)裁县为乡,平顺乡属潞城县。原平顺县所辖的三十个村划入黎城县,七十个村划入壶关县,十二里、四十四个村划归潞城县。
民国元年(1912年)5月,中华民国建立,恢复平顺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民国四年(1915年)3月,撤销平顺县,并入潞城县。民国六年(1917年)5月,恢复平顺县,属冀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除道制,平顺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平顺县属第五行政主任公署(驻长治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至年底,山西当时105个县仅平顺县和永和县未被日军侵占。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平顺县成立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3月,国民党平顺县政府避驻花园村;6月,以老马岭一线为界析置平南县、平北县;8月,冀太联办成立,设太南专署,平南县、平北县属之。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成立,平南县、平北县属太行四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平北县、平南县合并为平顺县,仍属太行四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国民党平顺县县长率残部投靠日伪上党道平公署,国民党平顺县政府垮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屯留县划入第五行政督察区,后划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驻长治县)。但实际上,平顺县为中共政权控制区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平顺县改属太行三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改属太行二专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复属太行三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9日,华北行政区划调整,太行三地委与太岳一地委合并组建长治专区,平顺县属长治专区。
1958年11月3日,长治专区改名为晋东南专区,11月21日,平顺县撤销,所辖区域划归划归壶关、黎城2县,壶关县机关驻原平顺县城。1960年1月7日,恢复平顺县,仍属晋东南专区。1967年4月成立晋东南区革命委员会,同年8月改称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晋东南地区公署,期间平顺县一直随属。1985年4月30日,撤销晋东南地区,将原晋东南地区的襄垣、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沁源9县划归长治市管辖。
[参看“潞城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