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因先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与晋王李克用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约为兄弟,有“怀想仁人”之语,故名怀仁。
【沿革】
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析冀为幽、并二州,地属幽州。 夏复并为冀州。商封同姓为代子,地属冀州。周分天下为九州,地属幽州。春秋末,代子簪号为王,属代国。战国赵襄子灭代,地属赵。秦分下下为三十六郡,置班氏县,属代郡。
西汉仍为班氏县,新莽改为班副县。东汉复为班氏县,东汉末年县废。三国时地属曹魏平城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年置太平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治所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隋开皇二年(582年),为避隋文帝父亲杨忠名讳,云中县改为云内县,移置今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西南,隶属马邑郡。
唐朝武德六年(623年),在云内县置北恒州,武德七年(624年)北恒州废。贞观十四年(640年),在此地复置定襄县。永淳元年(682年)废定襄县。开元十八年(730年),复置云州、云中县,云中县隶云州。天宝元年(742年)将云州改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年)云中郡再改为云州,所辖未变。
五代时,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中县遂属契丹。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统二州七县。同时辽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今怀仁东,大同南30公里),直隶大同府。
金灭辽后,贞祐二年(1214年)怀仁县升为云州,属西京路大同府。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西京路大同府为西京路,后改大同路,辖八州五县,怀仁县即为五县之一。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同路改为大同府,辖四州七县,怀仁县即为七县之一。清代,大同府辖二州七县,怀仁县为七县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全国废府、州、厅为省、县两级制,怀仁县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北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为雁门道,怀仁县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除道制,怀仁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怀仁县属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驻五台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3日,国民党守军和县政府弃城南撤,次日,日军被当地乡绅迎入怀仁县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成立,并将雁北怀仁等13县划归日伪蒙疆联合委员会晋北政厅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1日起,晋北政厅改为“大同省”,怀仁县属“大同省”,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日军全部撤离,第二战区接收了怀仁县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怀仁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西北根据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晋西北民主政权,翌年8月,改为晋西北行政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怀仁县为其所辖。抗战期间,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各相邻县敌人不常到的村庄划片立县,成立联合抗日政府。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的右山怀(右玉、山阴、怀仁)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成立的大怀左(大同、怀仁、左云)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山西全省106县市被阎锡山军队抢占79个,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怀仁县划入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山西省政府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怀仁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大同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2日,怀仁县首次解放,之后城池六度易手,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26日,解放军最终夺得怀仁县,属晋绥五专署,同年12月,改属雁北专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原晋绥边区西雁北地委、专署一级机构宣布撤销,组成山阴中心县,作为东西雁北合并前的过渡机构,管辖山阴、平鲁、朔县、左云、右玉、怀仁、大同各县。9月6日,东、西雁北正式合并,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怀仁县为其所辖。
1952年11月15日,察哈尔省撤销,雁北专区重归山西省,怀仁县随属。1954年4月9日,大同县与怀仁县合并,设立大仁县。1958年11月3日,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1月21日,怀仁县、大同县恢复原来建制。1961年6月2日,撤销晋北专,恢复忻县专区和雁北专区,怀仁县复属雁北专区。1967年3月16日,成立雁北区革命委员会,7月1日,改称雁北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为雁北行政公署,期间怀仁县一直随属。1993年6月25日,撤销雁北地区,怀仁县划属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