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介休市


[日期:2016-06-09]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712次

【由来】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界休县。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因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于其境内的绵山,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1992年2月10日,介休撤县设市(县级)。

【附加】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介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

       [参看“寒食节的由来”词条]

【沿革】
       商代,有商朝的方国“雀”部落居于今介休附近。西周初年,境域为华夏族和戎狄游牧部落杂居之地。春秋时期,属晋国领地,为晋大夫士会食邑。晋平公二年(前556年),晋平公将“昭馀祁”(今山西中部)作为食邑封给大夫祁奚,称为祁邑。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将祁邑分置为7县,今介休东北为邬[wū]县。战国初期,仍为晋国领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邬县归魏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境内置邬县和界休县(今介休市东南),均属太原郡(治晋阳)辖。西汉初年,邬县和界休县为代王恒领地。汉平帝时(1年~5年)邬县和界休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在今介休市西境置平周县,属西河郡。界休改界美。王莽新朝时,界休改界美。东汉建立后,各县复旧称。邬县和界休县仍归太原郡。东汉末年平周县废。

       三国时,归魏国并州统辖,邬县隶太原郡,界休县属西河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因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于其境内的绵山(介山)上,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西河郡改);邬县属太原国。十六国时期,邬县、介休两县废。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复置介休县(县治在今介休城东南12.5公里处。不久被胡人攻破,介休县一度乔迁外地),属于西河郡。太和十九年(495年)复置邬县,属太原郡。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分介休地置永安县。兴和四年(542年),在介休县侨置平昌县(今介休市),寄居介休30年。东魏时,废邬县。北齐时,介休县并入永安县(今孝义市)。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废南朔州,改置介州;改定阳郡为介休郡;复置介休县,次年改平昌县。介州辖西河、介休二郡;介休郡辖平昌(今介休)、永安(今灵石)二县。

       隋朝统一后,实行州、县两级制。介休郡改设介州,平昌县属介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平昌县为介休县。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介休县属西河郡(由介州改)。义宁元年(617年),于介休县重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

       唐初实行州、县两级制。复置介州(介休郡改),领介休、平遥2县。贞观元年(627年),废介州,介休、平遥县改属汾州。五代十国时期,介休县相继为晋唐、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领属。州、县建置基本未变。

       北宋时,介休县属河东路汾州。金灭北宋后,承袭宋制,介休县仍属汾州。元初,析灵石县地置小灵石县(治冷泉关),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介休县。介休县属太原路汾州管辖。大德九年(1305年),因地震缘故,太原路改冀宁路,以图安宁,境内州县隶属不变。

       明,介休县属山西布政使司汾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汾州为汾州府,介休县属汾州府。清,沿袭明制,介休县仍属汾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府级建置,改州为县。介休县直属于山西省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河东道,介休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除道制,介休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介休县属第四行政主任公署(驻岚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5日,日军占领介休县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介休县属冀宁道,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介休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冀太联办正式成立,辖冀南、太行、太岳3个行政区,介休县属太岳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30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岳行署正式成立,介休县属太岳区第九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介休同蒲铁路以南地区与灵石汾河以东地区合并成立介灵联合县,次年6月介灵联合县撤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平遥、介休一部分合组平介县,属吕梁行署第七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介休县划入第十六行政督察区(驻孝义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山西省政府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介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驻灵石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17日,介休守城国卫军副总司令郭晋武率部1000余人起义,介休县城和平解放。7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相当于省级的太原区,下辖3个专区,介休县属第三专区;8月15日,太原区改名为晋中区,介休县属第三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9日,山西省恢复建制,同时设阳泉专区。同年8月20日,阳泉专区改名为榆次专区,介休县属榆次专区。

        1958年11月3日,榆次专区改名为晋中专区。11月21日,撤销灵石县,并入介休县。1961年7月9日,灵石、介休2县分置。1968年9月28日,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此期间,介休县一直随属。1992年2月10日,介休撤县设市(县级)。1999年9月24日,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介休市属晋中市管辖。

【注释】
       ① 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分介休地置永安县,故治在今山西灵石东古绵上地区,属西河郡。北周属介休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汾州。开皇十年(590年),改永安县为灵石县。

       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从隰城县分出设立永安县,县治在今山西孝义市旧城。孝昌年间,汾州山胡刘蠡升趁乱称天子。永安县被“胡贼所破”,县治所被迫迁至今临汾市北。属西河郡。齐周仍称永安,隋开皇初改为西河县。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