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灵石县


[日期:2016-06-08]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755次

【由来】
       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分介休县地置永安县。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杨坚北巡挖河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改永安县为灵石县。另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沿革】
       今灵石县地,尧时属冀州,尧都平阳,县地在畿内。舜时,县韩信岭北属并州、南属冀州。禹时属冀州。夏因禹制,县地隶冀州。商,属冀州。县韩信岭北属丙国、南属商王国。西周,县韩信岭北属并州千亩、南属冀州霍国。

       春秋,属晋国。县韩信岭北属随、属祁、属邬,南属霍、属阴,东属狄、属铜鞮。县北地,初属随,为晋国大夫士会的食邑。县东地,初属戎狄,后属晋国铜鞮邑。战国初,在本县境域始设县的行政区划,置平周县。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分晋地,平周县地处三国交界处又被一分为三,北属赵国,南属魏国,东属韩国。

       秦,今灵石县地属太原郡的界休县。汉初属代国太原郡界休县、平周县,后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界休县、西河郡平周县(汉末,县废)。三国时,属曹魏并州西河郡界休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为纪念介子推,司马炎遂改界休县为介休县,属并州西河国,今灵石属介休县地。

       南北朝时期,山西长期陷于十六国之燕、赵等国的分裂割据之中,介休县废。北魏太和八年(484年),介休建制始恢复,划归汾州西河郡辖,县地所隶如故。东魏兴和四年(542年),侨置平昌县于介休县,隶定阳郡,寄居介休30年。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分介休地置永安县,今灵石县地属南朔州西河郡永安县。北齐时,介休县并入永安县(今孝义市)。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废南朔州,改置介州;改定阳郡为介休郡;复置介休县,次年改平昌县。介州辖西河、介休二郡;介休郡辖平昌(今介休)、永安(今灵石)二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改永安县为灵石县,属介州。开皇十八年(598年)灵石县改属吕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灵石县属西河郡(由介州改)。义宁元年(617年),于霍邑(今霍州市)置霍山郡,灵石县属霍山郡。

       唐朝初期,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武德二年(619年),改霍山郡为吕州,灵石县隶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吕州,灵石县改属汾州。五代(907年—960年) 灵石县属后唐、后晋、后汉,均隶汾州无变。

       北宋(960年—1126年)灵石县属河东路汾州。金,初属河东北路汾阳军、汾州,又隶河东南路平阳府霍州,后属河东山西道平阳路霍州、汾州元帅府。元初从灵石县析置小灵石县,治冷泉关,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介休县。灵石县属平阳路霍州。大德九年(1305年),因大地震缘故,平阳路改晋宁路,境内州县隶属不变。

       明,灵石县属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霍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汾州为汾州府,灵石县属汾州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灵石县改属平阳府。清初,灵石县属平阳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升霍州为直隶州,灵石县又由属平阳府改隶霍州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府级建置,改州为县。灵石县直属于山西省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河东道,灵石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除道制,灵石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灵石县属第六行政主任公署(驻赵城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27日,日军占领灵石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灵石县属冀宁道,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抗日革命根据地。灵石以汾河为界分设灵(石)东、灵(石)西县。1938年成立灵西抗日县政府,归洪赵地区领导。1939年6月成立灵东抗日县政府,划归太岳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灵(石)东县改属太岳区第九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介休同蒲铁路以南地区与灵石汾河以东地区合并成立介灵联合县。10月太岳辖区调整,灵(石)东县、介灵县属太岳区第一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6月,介灵县撤销。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灵石县划入第十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山西省政府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灵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驻灵石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灵石县城解放,灵(石)东县、灵(石)西县合并,恢复原建制。8月,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设立晋中区,成立晋中行政公署,下设3个专区,灵石县属太岳区第一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9日,山西省恢复建制,同时设阳泉专区。同年8月20日,阳泉专区改名为榆次专区,灵石县属榆次专区。

       1958年11月3日,榆次专区改名为晋中专区。11月21日,撤销灵石县,改为灵石协作区,并入介休县。1961年7月9日,灵石、介休2县分置。1968年9月28日,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此期间,灵石县一直随属。1999年9月24日,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灵石县属晋中市管辖。

【注释】
       ① 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分介休地置永安县,故治在今山西灵石东古绵上地区,属西河郡。北周属介休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汾州。开皇十年(590年),改永安县为灵石县。

       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从隰城县分出设立永安县,县治在今山西孝义市旧城。孝昌年间,汾州山胡刘蠡升趁乱称天子。永安县被“胡贼所破”,县治所被迫迁至今临汾市北。属西河郡。齐周仍称永安,隋开皇初改为西河县。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