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太谷县


[日期:2016-06-08]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233次

【由来】
       古称“阳邑”,以其春秋时为晋国大夫阳处父之采邑而得名。西汉因置阳邑县(治今阳邑村)。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太谷县。

       太谷县名源于一条叫“太谷”的山谷。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县通往沁县的子洪口谷。这里古属阳邑县地,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现已属祁县了。

【沿革】
       今太谷县,古称“阳邑”,以其春秋时为晋国大夫阳处父之采邑而得名。战国初期,为晋国领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阳邑归赵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阳邑县属太原郡(治晋阳)辖。

       西汉因置阳邑县(治今阳邑村),初为代王恒领地。汉平帝时(1年~5年)阳邑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称繁攘县。东汉建立后,恢复旧称。三国时,阳邑县归魏国并州太原郡统辖。

       西晋时,阳邑县仍归并州统辖,属于太原国(太原郡改)。十六国时期,阳邑县先后为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统治。

       北魏时期,实行州、郡、县制,郡县兴废不定,分合频繁。阳邑县属并州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废县。景明二年(501年)复置,仍隶太原郡。后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阳邑县均隶属并州太原郡。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县治由阳邑西迁10公里到白塔村(今明星镇)。

       隋朝统一后,取消郡级建制,行州、县两级制。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阳邑县改名为太谷县,属并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实行郡、县二级制,罢并州为太原郡,太谷县隶太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实行州、县两级制。复并州,太谷隶并州。唐武德三年(620年),于太谷置太州,辖太谷、祁县2县,武德六年(623)州废,太谷、祁县2县复隶并州。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太谷县隶属太原府。五代时,太谷县相继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置并州,嘉祐四年(1059年),复曰太原府,县仍隶府。此后至金代,太谷一直属太原府。元代,太谷县属太原路直辖。大德九年(1305年),因大地震缘故,太原路改冀宁路,境内州县隶属不变。明代,改冀宁路为太原府,太谷县属太原府。清沿袭明制。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府级建置,改州为县。太谷县直属于山西省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冀宁道,太谷县属冀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除道制,太谷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太谷县属第三行政主任公署(驻沁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7日,日军侵占太谷县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太谷县属冀宁道,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榆次、太谷一部分合组榆太(路西)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冀太联办正式成立,辖冀南、太行、太岳3个行政区,太谷县属太行区第一办事处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太行区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太谷属太行区第二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太谷县划入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山西省政府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太谷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驻灵石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13日,太谷解放,为晋中区第三专区驻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9日,山西省恢复建制,同时设阳泉专区。同年8月20日,阳泉专区改名为榆次专区,专署暂驻太谷县城。9月24日,专署驻地迁至榆次城内。

       1958年11月3日,榆次专区改名为晋中专区。11月21日,撤销祁县,并入太谷县。1961年7月9日,太谷、祁县分置。1968年9月28日,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此期间,太谷县一直随属。1999年9月24日,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太谷县属晋中市管辖。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