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古称崞[guō]县,始置于秦代,因县治西南有崞山,故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原平县,县因地形“原隰宽平”得名。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崞县陷于鲜卑拓跋部,于是迁崞县百姓于原平县崞阳城。十六国前期,崞阳城仍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北魏永兴二年(410年)以崞阳城置石城县。北齐省原平县,废为原平镇。隋开皇十年(591年)废石城县,平寇县自今定襄县境徙治崞阳镇,大业二年(606年)改平寇县为崞县。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年)升崞县为崞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崞县。1958年11月21日,撤销崞县、代县2个县,将崞县的部分行政区域划归宁武县;代县的部分行政区域划归繁峙县,两县其余行政区域合并设立原平县,以政府驻地原平镇为县名。
【沿革】
战国中期,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北破林胡、娄烦,括地千里,始置崞邑,属赵国。秦时,置崞县,属雁门郡(另外,东南面的平舒县,属代郡,也属于旧崞县范围内)。
西汉时依旧置崞县。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原平县,属太原郡。新朝王莽改制,改崞县为崞张县,属常山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年—56年)崞张县废,后又设置。东汉末又废。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云中县移治原平县,属新兴郡,原平县废。建安十八年(213年)复置原平县,属雁门郡。
三国曹魏时仍为原平县,又立崞县,属魏国属雁门郡。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崞县陷于鲜卑拓跋部,于是迁崞县百姓于原平县,后移治崞阳城,准备侨置崞县,但实际未命县名。西晋永嘉七年(313年),崞阳城为鲜卑族领地①。
十六国前期,崞阳城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北魏时原崞县改为崞山县;北魏永兴二年(410年)以崞阳城置石城县,隶属秀容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云中县并入定襄县。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于石城县置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天平二年(535年)侨置繁峙县,于县置繁峙郡,故治在今市区南9千米板寺村,侨置恒州,故治在云中故城,寻废恒州。北齐废原平、楼烦、敷城3县及永定、建安、广安3郡,改武州为北灵州。寻废北灵州,改廓州为北显州,故治在今崞阳镇。北周时繁峙郡、县及北显州俱废。
隋开皇五年(585年)石城县属代州,隋开皇十年(591年)废石城县,平寇县自今定襄县境徙治崞阳镇,属代州。大业二年(606年)改平寇县为崞县。大业十二年(616年)繁峙县自今繁峙县境徙治武州故地。
唐贞观五年(631年)置怀化县,故治在今市区南12千米怀化村,属顺州,贞观十二年(638年)改属代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改唐林县为白鹿县。五代唐同光元年(922年)复改白鹿县为唐林县。五代晋改唐林县为广武县,后复为唐林县。
宋景德二年(1005年)唐林县废入崞县。金天会六年(1128年)改崞县为崞山军。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年)升崞县为崞州,属冀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崞县,属太原府,洪武八年(1375年)改属雁门道。清雍正二年(1724年),代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山西布政司,领五台、崞、繁峙三县。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清朝旧制府、州、厅为县,改代州为代县,原代州所辖五台、崞、繁峙直属于山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北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道制,崞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崞县属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驻五台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崞县县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27日,伪山西省公署正式成立。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崞县属雁门道,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崞县、西崞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合并回称崞县。抗战结束后,阎锡山派员接收了崞县伪政权。山西全省设为16个行政督察区,崞县隶属第二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山西省政府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崞县属第三区。
1949年10月设置忻县专区,初辖九县: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1958年11月3日,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1月21日,撤销崞县、代县2个县,将崞县的部分行政区域划归宁武县;代县的部分行政区域划归繁峙县,两县其余行政区域合并设立原平县,属晋北专区。1961年6月2日,撤销晋北专,恢复忻县专区和雁北专区。1967年3月26日,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8年,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忻县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28日,忻县地区更名为忻州地区,原平县始终随属。1993年6月17日,撤销原平县,设立原平市(县级)。2000年6月14日,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原平市属忻州市。
【注释】
①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由于鲜卑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而恃功要求以陉北之地为其封地。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县(其时在今山西浑源)等五县百姓迁于南部,然后将腾空的五县划归拓跋猗卢(原崞县至北魏时改为崞山县)。另外于原平县崞阳,筑城立崞阳邑,准备侨置崞县,但未及命名便陷于鲜卑拓跋部。东晋元兴二年(410年)以崞阳置为石城县。隋开皇十年(591年)废石城县,平寇县自今定襄县境徙治崞阳镇。大业二年(606年)正式将以崞阳为治的平寇县改为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