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金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县,取“河千里一曲”之义名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
【沿革】
今河曲县地战国属赵,一名林胡,又曰儋林。秦汉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河西郡,为河西郡宣武县地。西晋末刘渊据离石,其地属刘渊。南北朝时属北魏。唐隶太原,为岚州宜芳县地。五代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火山军,同下州,领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寨。庆历元年(1041年)增领下镇寨。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为“倚郭”,熙宁四年(1071年)废,属代州。
金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隩[yù]州。兴定二年(1218年)九月改隶岚州。兴定四年(1220年)迁治黄河滩许父寨。元宪宗七年(1257年)隩州废入保德州,隶属太原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河曲县。洪武六年(1373年)省河曲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河曲县,隶太原府,别号荧台。
清朝沿袭明制,河曲县旧治在太原府西北480里。雍正二年(1724年),保德州升为直隶州,管辖河曲、兴县。雍正八年(1730年)兴县仍归太原管辖,保德州只辖河曲县。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治河保营。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清朝旧制的府、州、厅为县,改保德州为保德县,与河曲县均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为雁门道,河曲县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道制,河曲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河曲县属第二行政主任公署(驻岢岚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28日,日军占领河曲,但在八路军120师359旅和国民党712军的打击下,于3月20日,日军撤离河曲县城。但阎锡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导致晋西爆发“十二月事变”。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12日,八路军攻占县城,河曲县获得解放,属第二游击区行署第二专属。次年8月属晋西北行署第二专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属晋绥边区行署第二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虽然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河曲县划入第八行政督察区,但实际河曲县由共产党控制,属晋绥边区雁门行署第二专署。次年6月雁门行署撤后直属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第二专属。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兴县专区,河曲县属兴县专区。1952年6月,撤销兴县专区,河曲县划归忻县专区。1958年11月3日,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岢岚县属晋北专区。1959年1月,河曲、偏关、保德合并为“河曲县”,驻巡镇。同年7月1日又分三县,恢复原建置,均属晋北专区。
1961年6月2日,撤销晋北专,恢复忻县专区和雁北专区,河曲县隶属忻县专区。1967年3月26日,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8年,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忻县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28日,忻县地区更名为忻州地区。此期间河曲县始终随属。2000年6月14日,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河曲县属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