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朝龙纪元年(889年),在原楼烦郡故治置宁武军,取北魏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为名,后废。五代北汉乾祐五年(952年)置宁化军,后废,又置固军。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固军为宁化县。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宁化县废。明洪武三年(1370)置宁化所,成化三年(1467年),再置宁武关。清初改宁武关为宁武营;雍正三年(1725年)于宁武营城(即宁武关城)置宁武府,领偏关、神池、五寨三县;雍正四年(1726年)又置宁武县,属宁武府。
【沿革】
战国时期为赵国与北方楼烦①、林胡等少数民族的争夺地带;秦属太原郡地;西汉前期属雁门郡楼烦县,太原郡汾阳县,后元三年(前141年)后属阴馆县;东汉属武州县;西晋重设楼烦县,永嘉年间,楼烦县废。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汉(刘渊)、后赵、前秦等所据。
南北朝先属尔朱羽健封地,北魏于今县境东北太平村置太平郡,别置广宁郡、神武郡。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后被库莫奚人占据,属北灵州;北齐废广宁、神武2郡入太平郡。北周废太平郡。
隋初为静乐、汾源县地,隋大业四年(608年)于今城关西南50千米宁化村置楼烦郡,领静乐、临泉、秀容三县。大业末年(618年)被突厥族所据;唐朝龙纪元年(889年),在原楼烦建制宪州,领楼烦、天池、玄(元)池三县,并于楼烦郡故治置宁武军,取北魏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为名,后废。五代为后唐属地。
五代北汉乾祐五年(952年)置宁化军,后废,又置固军,属岚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固军为宁化县,故治在今城关西南宁化村。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于县置宁化军,县属之。熙宁三年(1070年)废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宁化县,崇宁三年(1104年)废。
金灭辽攻太原后,原宁化县地归金。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再置宁化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宁化军为州。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州、县俱废。宁化一带属朔州窟谷县(后归管州),大德五年(1301年)后始立万户府,属大同路。
明朝初期,今宁武县地为崞县西境;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宁化所,故址在今化北屯乡(原宁化乡)。成化三年(1467年)在今宁武县立宁武关,同三关总兵统领宁武、偏头、雁门三关军事。清初改宁武关为宁武营;雍正三年(1725年)于宁武营城(即宁武关城)置宁武府,领偏关、神池、五寨三县;雍正四年(1726年)又置宁武县,属宁武府。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宁武府为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北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雁门道,宁武县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道制,宁武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为二等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宁武县属第二行政主任公署(驻岢岚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3日,日军侵入宁武县城,之后接连几日屠杀群众2200余人。10月12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袭击县城,日军连夜撤离。翌年元宵节后,日军再次入侵宁武。四十天后,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二次收复县城。同年9月,日军第三次侵占宁武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宁武县属雁门道,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期间,宁武县属晋绥边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23日,宁武县抗日民主政权宁武县政府在红土沟村成立。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山西全省设为16个行政督察区,宁武县隶属第二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1月,山西省政府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宁武县为第八区专属驻地。同年7月1日,宁武县被解放。
1949年10月设置忻县专区,初辖九县: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1958年11月3日,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宁武县属晋北专区。1961年6月2日,撤销晋北专,恢复忻县专区和雁北专区。宁武县仍属忻县专区。1967年3月26日,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宁武县属之。1978年,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忻县地区行政公署,宁武县属之。1983年7月28日,忻县地区更名为忻州地区。2000年6月14日,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宁武县属忻州市。
【注释】
①楼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今娄烦县地名,去历史上“楼”字之“木”旁,误将“楼烦”写作“娄烦”始于明末清初,在清代“楼烦”与“娄烦”还一直混用。原因之一“楼”、“娄”二字在古汉语中可以通用,人们为省笔划所致。原因之二,据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续静乐县志》载,有人认为古“楼烦”为胡人占据之地,后来在这里居住的汉人为了避讳自己成为胡人,而沿用了音名改变了“楼”字的字形。另外,在二十八宿中“娄”星为“吉星”,意为这里“吉星多”、“吉星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