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繁峙县


[日期:2016-02-16]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5843次

【由来】
       春秋属晋,为霍人邑;战国属赵,称藿人邑。秦置霍人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于霍人县故治置繁畤县。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金贞祐三年(1215年)升繁畤县为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坚州为繁峙县。繁:众多复杂之意;峙:指山稳固并高高耸立之意。所以“繁峙”,实际上就是对该县境内高山环绕的地势特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沿革】
       春秋属晋,为霍人邑。战国属赵,称藿人邑。秦置霍人县,属代郡。西汉置卤城县,故治在今城关东50千米固伏村,属代郡。又以霍人县置葰[jùn]人县,故治在今城关东1.5千米圣水头村东古城坡,属太原郡。新莽改卤城为鲁城,东汉复旧,葰人县废入卤城县,改属雁门郡,建安中卤城县废。

       晋复置霍人县,故治在今城关东30千米代堡,属雁门郡,永嘉年间废。东魏天平二年(535年),侨置繁畤郡、繁畤县于石城县境,繁畤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据《崞县志》称,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畤村。板寺即繁畤之讹传。北周繁畤郡及所领繁畤县均废。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于霍人县故治置繁畤县(治今繁峙县境大堡戍),初属代州,后改属雁门郡。大业十二年(616年)繁畤县徙治迁治武州城(今原平市境)。

       唐武德七年(624年)蔚州自今阳曲县境徙治此,武德八年(625年)又徙治今忻州市境。武周圣历二年(699年)繁畤县归治今城关南1.5千米杏园村东旧城,属代州。五代北汉于城关东南40千米冶子场置宝兴军。

       金贞祐三年(1215年)升繁畤县为坚州,隶太原府。元代,坚州隶冀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坚州为繁峙县,属太原府,洪武八年(1375年)改属代州。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徙石龙岗,即今城关。清初沿袭明制,属山西省太原府代州管辖。雍正二年(1724年),代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山西布政司,领五台、崞、繁峙三县。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清朝旧制府、州、厅为县,改代州为代县,所辖的五台、崞、繁峙三县与代县均直属于山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北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雁门道,繁峙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道制,繁峙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繁峙县属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驻五台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29日,日军侵占繁峙县城。10月下旬,日军西撤。11月初,中共成立了繁峙县抗日救国战地动员委员会,15日成立了繁峙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察冀边区一专署。1938年10月2日,日军第二次从茹越口侵入,繁峙县城重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繁峙县属雁门道,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山西全省设为16个行政督察区,繁峙县隶属第一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1月,山西省政府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繁峙县属第三区。国共内战时期,中共领导的繁峙县政府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改属冀晋五专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划归察哈尔省浑源专署。

       1949年10月设置忻县专区,初辖九县: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1958年11月3日,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2月,繁峙、代县合并为繁峙县,属晋北专区。1961年6月2日,撤销晋北专,恢复忻县专区和雁北专区。7月9日,繁峙、代县治,仍属忻县专区。1967年3月26日,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繁峙县属之。1978年,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忻县地区行政公署,繁峙县属之。1983年7月28日,忻县地区更名为忻州地区。2000年6月14日,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繁峙县属忻州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