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高青县


[日期:2015-10-08]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164次

【由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同时划入滨县、邹平两县的部分地区),取两县首字而得名高青县。

【沿革】
       公元前1046年,周成王封姜尚于齐,建立齐国,高青地属齐。约公元前800年,长狄人入侵,在济水北建鄋瞒国,都狄邑,或曰长狄所居

       春秋初,今高城北仍为鄋瞒国地。公元前685年~643年,齐桓公将今高城及邹平的苑城一带辟为苑囿,更名高苑,故址在今邹平的苑城店。高城及南部为高苑地,高城北为狄城地。公元前607年,齐王子成父打败长狄,今高青复为齐地。战国时期,高青地属齐。

       秦时,置狄县(今高城一带)。高青东部隶临淄郡,今青城西部、黑里寨大部属济北郡。

       西汉置千乘郡,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今旧镇地)。又置千乘县(今唐坊镇孙集东南1.5公里)和东邹县(今花沟镇一带)。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丙倩为高宛侯,后为高宛县。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年),汉武帝封齐孝王子燕为被阳侯。汉高帝封娄敬为建信侯,后为建信县(今木李镇内杨一带)。今高青属高宛、被阳侯国地。后为狄县、被阳县、高宛县地,均属千乘郡。当时狄城在今高城西北,被阳城(今高城址)在狄城东南,隔泲水(济水)与狄城相望。高青西部主要为东邹县、建信县地,皆隶千乘郡。最西部为邹平县地,属济南郡。王莽新政时,狄城更名利居。

       东汉初,复置狄县,改高宛县为高苑县。汉永平三年(60年),千乘郡改名千乘国,翌年复为千乘郡。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封其子刘伉为千乘国王,千乘郡复称千乘国。汉永元七年(95年),千乘国改名乐安国。永初二年(108年),狄县更名临济县,乐安国移治临济,质帝时改为乐安郡,千乘县、临济县、高苑县等属乐安郡。时被阳、建信、东邹已废,高青大部属临济、千乘、高苑县。青城西部为梁邹县地,属济南国。

       三国魏时,今高青为临济县、千乘县、高苑县地,属乐安郡,乐安郡治高苑即今邹平苑城。青城以西为邹平县地,属济南国。乐安国和济南国皆隶青州。

       西晋时省千乘县。今高青东部为临济、高苑县地,属乐安国。西部的青城及花沟、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属邹平县,隶济南郡。

       十六国时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国地,仍为临济、高苑、邹平县地,分隶乐安郡和济南郡。南北朝时,南朝宋省高苑县,将临济县迁于县西部刘家镇(今黑里寨刘镇)。复置千乘郡并移治今广饶县境。原临济城更名长乐,侨置长乐县。在今高青、博兴之间,侨置阳信县。此时高青县境为侨长乐县、侨阳信县和临济县地。临济县属平原郡,侨阳信县属侨乐陵郡,孝武帝刘骏在古被阳城侨置渤海郡,属侨冀州,皆隶属青、冀二州。乐安郡已移置广饶境内千乘城。北朝魏设长乐郡,郡治在长乐城,高青地为长乐、临济县地,长乐县属长乐郡,隶青州;临济县属东平原郡,隶齐州。北朝东魏,高青地属青州。北朝齐废长乐郡,移长乐县治于被阳故城,改属齐郡,隶青州。

       隋初,今高青为长乐、邹平县地,属齐郡,隶青州。开皇十八年(598年),长乐县更名会城县,县治在今博兴南古苑庄。大业三年(607年),改会城县为高苑县,县治移于长乐城,即今高城。仍属齐郡,隶青州。后为高苑、邹平县地。

       唐朝,今高青为高苑、邹平县地。景龙元年(707年),析高苑一部置济阳县,县治在今邹平县旧口;元和十五年(802年),并入高苑县。唐朝,在今青城镇地置青平镇,属邹平县。

       五代时,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宋朝,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隶京东东路。景德二年(1050年),在高苑置宣化军,领高苑县。熙宁三年(1070年),以县令兼军使。金,废宣化军,今高青仍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隶属山东东路。

       元朝,将高苑县小清河以南所属村庄大部分划为新城(今桓台)、邹平县。高苑初属淄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州废,改属益都路总管府,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青城县初隶济南路,中统时属陵州,至元年间改隶河间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般阳路,高苑县西、青城县东、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镇在内的区域为般阳路的新城、蒲台县地。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将青城县并入邹平、齐东县,青城更名为清池店。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高苑县改属青州府。两县皆属山东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今高青为三府四县地,东南部为高苑县地,属青州府;西南部为邹平县地,属济南府;西北部为青城县地,东北部为蒲台县地,皆属武定府。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府设道,高苑、邹平、蒲台、青城均属岱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岱北道改名为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武定道,蒲台县改属武定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4县均直隶于山东省政府。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高苑、青城、邹平3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蒲台县仍直隶于省。“七·七”事变后,高苑、青城、邹平3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蒲台县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山东国民政府垮台。

       日伪统治期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邹平、蒲台、青城3县属鲁北道,高苑县属鲁南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蒲台、青城2县属武定道,邹平属济南道,高苑属青州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政权相继建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高苑、青城县属清河专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高苑、青城县属清河行政主任公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山东省政府成立,领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5个行政公署、21 个专员公署,高苑、青城县属清河专员公署,隶渤海行政公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高苑与青城合并为高青县,初属第三专署,后属清河专署,隶渤海行署。

       1950年3月, 高青县并入齐东县,隶惠民专区。1958年10月30日,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同时齐东析入博兴、邹平县地,均隶属淄博专区。1961年1月,撤消淄博专区,复置惠民专区,10月,复置高青县,隶惠民专区。1967年2月27日,惠民专区改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惠民地区行署,高青县属惠民地区。1990年1月1日,惠民地区的高青县划归淄博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