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汉初设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北)得名。曾名蒙恩县、新泰县。
【沿革】
今蒙阴县地,古有穷国地。西周,蒙阴地属颛臾国。周朝时,蒙阴地方称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国和齐国。颛臾国为齐所并后,蒙阴属齐地。
汉高祖刘邦灭秦建汉第二年,即公元前205年,置蒙阴地为蒙阴县,隶属兖州泰山郡。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位后,改称蒙恩县(当时人们认为蒙山有神,并希望得到蒙山神的恩泽,故名蒙恩县)。东汉时,蒙恩县废,地属盖、牟二城。三国魏复置蒙阴县,属徐州琅邪郡。西晋末年,蒙阴县因战乱废,地分属盖县和东牟县。
南北朝时,北魏在蒙阴地方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当时,两个新泰县并存,另一新泰县属北徐州东泰山郡,即现在的新泰市。东魏时,将东安郡所属之新泰县改为蒙阴县(恢复原名),仍属东安郡。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将蒙阴县并入东泰山郡的新泰县。自此经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共712年,都属新泰县的一部分。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地又由新泰县划入沂水县,称新泰镇(旧蒙阴县志叫新寨镇)。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重建蒙阴县,县治所新设在东汶河之阳,即今蒙阴县城,蒙阴县属益都路莒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青州府。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莒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沂州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蒙阴县属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属琅邪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蒙阴县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省设立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17个),蒙阴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蒙阴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蒙阴城,建立伪政权,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蒙阴县属鲁南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蒙阴县属泰安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县、专区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中共山东分局(驻沂水王庄)在坦埠设立“八路军驻坦埠办事处”,实为中共蒙阴第一个县委。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共产党建立大崮山抗日根据地。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析新泰县的青龙区和蒙阴中北部解放区设立新蒙县;析蒙阴南部的大庄、团埠一带与费县北部地区设立费北县;析蒙阴西南部的王去峪、盘车沟、布洼一带,与费县、新泰等边缘部分设立泰宁县;析蒙阴北部的鲁村区与博山、莱芜边缘地区设立博莱县。蒙阴县属鲁中南二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蒙阴县撤销,同年9月恢复蒙阴县(鲁村区改属沂源县),仍属二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蒙阴城解放,把大张庄、黄庄一带(原蒙阴第七区)划归沂源县、新泰县;把划归费北、泰宁的大庄、团埠、盘车沟一带归回蒙阴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鲁中南二专区改称沂蒙专区,蒙阴县属沂蒙专区。
1950年5月沂蒙专区撤消,更名为沂水专区。蒙阴县属沂水专区。1953年7月,撤销沂水专区,所辖蒙阴等7县划归临沂专区;1967年4月9日临沂专区改称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10日,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临沂地区行政公署,所辖市县不变。1994年12月,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蒙阴县隶属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