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宁津县


[日期:2015-08-17]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117次

【由来】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于今宁津城西保店镇置胡苏亭,因地处胡苏河畔,故名。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于胡苏亭始置胡苏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临津县,因临鬲津河而得名。金天会六年(1128年)秋,县城毁于大水,东迁现址,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县。

【沿革】
       夏以前为古兖州域,夏商为鬲国地,西周为齐无棣邑地,春秋仍为齐地。赵孝成王十年(前256年)战国时,赵在今城北耿家圈(现属东光县)置临乐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于今宁津城西保店镇置胡苏亭,因地处胡苏河畔,故名。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今县西境划归东光县,“以胡苏亭属之”。县南境划归重平县,县东北境划归临乐县。王莽篡汉后,更名临乐县为乐亭县。东汉时,重平、乐亭均废。其县四境分属于东光、南皮、乐陵、鬲县。魏建安十年(205年),三国魏置新乐县,属乐陵郡。

       晋泰始二年(266年),为乐陵国新乐县。北魏孝昌元年(525年),置重平县,属沧州安德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于胡苏亭始置胡苏县,属冀州渤海郡。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废胡苏县归入重平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胡苏县,属兖州平原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胡苏县改属河北道观州。唐武德六年(623年)复属沧州,沧州徙治于胡苏时,胡苏更名安水郡。唐贞观元年(627年),置胡苏县属观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后仍属沧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临津县(临鬲津河),先后属景州、沧州。
  
       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元年(963年),临津属契丹(后改国号辽)。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临津属河北道瀛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临津划归南皮县,临津胡城更名保安镇。金天会五年(1127年),复置临津县,属河北东路景州。金天会六年(1128年)秋,临津城毁于大水,东迁二十五里,改名宁津,即今县治。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宁津属中书省河间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宁津属京师河间府。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直隶省,宁津县属直隶省河间府。

       民国二年(1913年),宁津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民国三年(1914)5月改道名为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直隶改称河北,宁津属河北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河北省设17个行政督察区,宁津县属第八行政督察区(驻景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河北省重新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宁津县属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沧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河北省政府迁回北平后,将原18个行政督察区调整为14个行政督察区,宁津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驻沧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县、专区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宁津县属冀鲁边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2日,宁津县属冀南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宁津县北部大柳以北和东光县的张彦恒、南皮县的寨子等部分村庄,组成鬲津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宁津县分为振华(为纪念中共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烈士,设立振华县)、宁津二县,属冀鲁边区津南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撤销鬲津县,恢复宁津县建制,而称振华县,仍属冀鲁边区津南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振华县属山东省渤海行政区一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5日,振华县隶属渤海行政区一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恢复宁津县旧称,改属沧南专区(由渤海行政区一专区改)。

       1950年5月撤销沧南专区,宁津县改属德州专区。1952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属沧州专区。1958年,沧州专区并入天津市,宁津县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沧州专区,宁津县复属沧州。1965年3月19日,宁津自河北省划入山东省德州专区。1967年3月,德州专区更名为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德州地区行政公署,隶属关系不变。1994年12月7日,德州地区撤销,改设地级德州市,宁津县属德州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