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在两汉时期,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年,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置海门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因地处长江入海门户,故名海门。
【沿革】
在两汉时期,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
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南通县兴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
民国元年(1912年)废旧制中府、州、厅为县,海门厅废为海门县,直属于省。民国三年(1914年)5月,全省下式设立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海门县属沪海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进入江苏省,取消各道,海门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海门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海门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海门县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海门县隶属苏北政区南通区。1953年1月,撤销苏南、苏北两个行署区,建立江苏省,海门县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71年4月南通专区改为南通地区,海门县属南通地区。1983年2月,撤销南通地区行署,属县并入地级南通市(1962年设立),海门县隶属南通市。1994年6月27日,撤销海门县,成立海门市(县级),隶于江苏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驻海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