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如皋县。据《太平寰宇记》:“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今秀水港),港侧有如皋村。”因以名县。取《荀子·大略篇》:“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为名。皋,意为“水边高地”。1991年2月6日,如皋撤县建市(县级)。
【传说】
据《春秋左传》记载:昔时有一位姓贾的大夫,相貌丑陋,却娶了一位十分俊美的妻子。妻子见丈夫貌丑,郁郁寡欢,三年不说不笑。为了博妻子的欢心,有一天贾带上妻子“御以如皋,射雉”,一箭就射中一只野鸡。妻子很高兴,始解颜谈笑。贾大夫感慨地对人说:“人的才能不能少啊!我若不会射箭,妻子就会始终不和我说话。”西晋杜预注《春秋左传》:皋,水边高地;如,往也。”
春秋时期,如皋滨江面海,境内河港很多,芦苇丛生,麋鹿、野鸡成群,党有人到里游猎,是著名的射雉场所。后来,人们就把贾大夫当年射雉的地方取名“如皋港”,港侧村庄就叫“如皋村”。到了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建县时,又据此定县名为“如皋”。
【沿革】
古代如皋, 地处扬泰冈地的东南边缘。 这一带“土高色赤”,人们习惯地称它为“赤岸”。今天东陈镇一带,古代就叫“赤岸村”。到了夏朝,如皋地区属扬州地域。西周时为海阳地,仍为扬州区域。
如皋地区有历史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最先属吴国,叫郧,又名发扬、发繇口、发繇亭。吴夫差十年(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灭邗国,筑邗城,开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当时有河道经发扬向西流注邗沟。吴夫差十三年(前483年),吴国与鲁国、卫国等国的国君以及宋国的皇瑗在郧会盟,在此建了一座亭子,叫发繇亭。(北宋时,在发繇口建造了一座石桥,此后这里就改叫立发桥。立发桥是当时这一地区36个盐场运盐的必经之地,又是和其它州县交通的要道。)
吴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郧地归属越国。战国初期,越国被楚国打败,郧地为楚国所有,复名海阳。秦朝时属九江郡。
西汉初吴王刘濞的辖地,改地名为海陵。刘濞靠煮海盐谋利,开凿河道运盐,从扬州茱萸湾经海陵仓到如皋运河的前身。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置海陵县,县治在今泰州。如皋是海陵县的一部分。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改海陵县为亭间,又叫亭门。王莽垮台后,亭间又复名为海陵县。东汉初年,撤海陵县,并入东阳县,属广陵郡(治所在今天扬州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又恢复海陵县。
东汉末年,江淮间多次成为军事集团混战的战场。曹操强令滨江郡县徙民,海陵县遂成隙地, 被废。东吴赤乌五年(242年),吴国大司马如皋人吕岱奏请孙权,获准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
西晋统一后,海陵改称海阳县,仍属广陵郡管辖。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如皋县,隋时并入扬州宁海县。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升为如皋县,隶属泰州。后县制历代沿袭,宋时为中下县,元时升为上等县。明清仍隶属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划归通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旧制中府、州、厅为县,南通州改南通县。与如皋县不再有领属关系,均直属于省。如皋县时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列为全国最大的县。民国三年(1914年)5月,江苏省设立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如皋县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如皋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至如皋西乡,在卢港(今搬经、高明一带)建立如皋县政府。10月,县政府随军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国民党如皋县政府。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在如皋西乡成立如西县政府,至此,原如皋县以通扬运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县。如西县隶属苏中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县隶属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原设于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更名如东县。12月1日,苏皖边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于如皋城成立。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7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属其管辖,为一等县。1950年1月,划归苏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上升为特等县。1953年1月,撤销苏南、苏北两个行署区,建立江苏省,如皋县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68年建立如皋县革命委员会。1971年南通专区改为南通地区,如皋县属南通地区。
1981年如皋县革命委员会复名如皋县人民政府。1983年2月,撤销南通地区行署,属县并入地级南通市(1962年设立),如皋县隶属南通市。1988年3月18日,如皋县如城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全县乡镇陆续被批准对外开放。1991年2月6日,如皋撤县建市(县级),6月1日举行建市仪式。